早早地就往工地跑。
他开始主动帮张建国拿图纸,递工具,甚至学着记录数据。
有一天,张建国在查看施工进度时,小凯突然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地方:“姨父,这个尺寸和明细表上的对不上。”
张建国仔细一看,果然现了一个误差。
他有些惊讶地看看小凯:“你小子眼睛挺尖啊。”
小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随便看看。”
从那以后,张建国开始有意识地教小凯看图纸,讲解施工流程。
小凯学得很快,不懂就问,经常缠着张建国问这问那。
工地上的叔叔们看到小凯的变化,都忍不住打趣:“小凯这是要当工程师啊!”
小凯只是笑笑,也不反驳。
他现自己真的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
尤其是看到一栋栋楼房在自己眼前拔地而起,那种成就感是以前倒卖东西时从未有过的。
一个星期后,工地要进行第一次质量检查。
小凯比谁都紧张,早早地就来到工地,帮着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检查团来了不少人,带着各种仪器设备。
他们检查材料,测试强度……小凯跟在张建国身后,看着每一项检查过程,手心都有些出汗。
当检查团宣布所有指标全部合格时,整个工地都沸腾了。
叔叔们互相击掌庆祝,张建国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小凯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母亲为什么要送他来工地了。
晚上回家,小凯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回自己房间,而是坐在厨房看母亲准备晚饭。
“妈,”
小凯犹豫了一下,“姨父他们……真的很厉害。”
沈秀兰正在切菜,手顿了顿,继续手上的动作:“哦?怎么个厉害法?”
小凯眼睛亮了起来:“他们盖的房子质量特别好,今天检查全部合格,而且姨父懂的可多了,图纸、施工、管理都会……”
他说得有些激动,比划着工地上看到的一切。
沈秀兰静静地听着,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妈,”
小凯突然压低声音,“我以后……能不能经常去工地跟姨父学习?”
沈秀兰转身看着儿子,现几天不见,小凯好像瘦了些,但也结实了许多。
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浮躁的眼睛,此刻闪烁着认真的光芒。
“只要你肯学,张叔肯定愿意教。”
沈秀兰温和地说,“不过工地上的学问大着呢,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
小凯郑重地点点头:“我知道。
我会认真学的。”
晚饭后,小凯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去找伙伴玩,而是早早回了房间。
沈秀兰经过时,看见他正趴在书桌前,认真地看着什么。
推开门一看,小凯正在临摹一张工地上的施工图纸,旁边还放着张建国送给他的那本笔记本。
窗外的雪花飘了一夜,清晨的阳光透过冰花覆盖的玻璃,在兰竹服装店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沈秀竹拿着一件刚做好的真丝衬衫,对着镜子比划,眉头微微蹙起。
“怎么了?”
沈秀兰从账本里抬起头,看见妹妹对着衣服出神。
沈秀竹转过身,手指轻轻摩挲着衬衫的领口:“姐,我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这些日子咱们卖的款式,说到底还是跟着百货大楼的流行走,我想做点不一样的,真正属于兰竹的东西。”
店里的暖气开得足,沈秀竹的鼻尖沁出细密的汗珠。
她走到衣架前,一件件翻看着店里的成衣:“你看这些款式,在燕京算是时髦,可要是拿到上海、广州去,怕是就落后了。”
沈秀兰合上账本,走到妹妹身边。
她拿起一件驼色大衣,摸了摸面料:“你说得对,咱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燕京这一亩三分地。”
中午时分,姐妹俩在店里简单吃了碗面条。
沈秀竹吃得心不在焉,筷子在碗里搅了半天,突然说:“姐,我想去南方看看。”
沈秀兰放下筷子,等着妹妹往下说。
“我听说广州那边有很多港商办的服装厂,面料新,款式也时髦。”
沈秀竹的眼睛亮了起来,“深圳特区更是不得了,全是新鲜东西,我想去亲眼看看,找找好的面料供应商,学学人家的经营模式。”
沈秀兰沉思片刻,从柜台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这些是店里这两个月的利润,你带上,出门在外,钱要带够。”
沈秀竹愣了一下:“姐,你这就同意了?”
“为什么不同意?”
沈秀兰嘴角含笑,“你有这个心气是好事。
咱们兰竹要想做大,光守着燕京不行,得走出去看看。”
接下来的三天,沈秀竹忙着做南下准备。
她托人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又特意去找了一趟百货大楼的周科长,打听南方服装市场的情况。
周科长很热心,给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