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具体办法可以花钱请模特,签协议扫描数据,然后再由AI建模并修改,这些工作都做了。可是完成初步设计后,今天的工作例会上娥总又挑出了刺。
虚拟实景中不仅有形象还得有声音,小胖用的就是AI合成音。高雪娥认为这样的声音没有灵魂也就没有情感,主要是嫌不好听,她要求换成真人语音试试。
这明显是一个外行的要求,固定的欢迎词丶介绍词之类可以播放真人录音,但在随机的交互场景中,还是需要在真人音质与语调的基础上合成AI语音。
黄小胖当场就提出了反驳意见,娥总却坚持,先将编写好的欢迎与介绍语使用真人录音,试试看效果如何——这个任务居然落到了何考头上。
高雪娥不是要何考去请配音演员录制,而是让何考本人去配音。何考闻言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在简历上画蛇添足,自我介绍曾是校园广播站的广播员。
可是项目组没有录音间,还是小胖给何考出了个主意,找个安静的地方用手机录几段就算了,回头在电脑上降噪修音,假如领导觉得效果可以再说。
于是这天下午,何考就到了公司楼下的咖啡厅里,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了几段语音。读研期间何考就在这家咖啡厅打过工,他清楚下午这里基本没人,也很安静。
由于今天起床后的状态一直比较恍惚,何考录完音频后下意识将手机往裤兜里一揣,却没注意到起身时手机从裤兜里滑出,落在椅子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里。
回去之后他又被娥总叫到隔间谈别的工作,一聊就是好半天,然后又在电脑上干活,小胖来要录音时他才想起来摸手机,却发现不见了。
在咖啡厅里找回手机,他却发现自己录下了一长段音频。他先前将手机揣进裤兜时,屏幕还是录音界面,无意间摁下了录音键,到此刻还在录呢!
赶紧结束录音,这段音频的总时长居然有一个半小时。他先将先前录好的音频文件发给黄小胖,然后又好奇地点开了最后那段音频。
下午的咖啡厅里没什麽人,点开后果然只是白噪音而已,他鬼使神差般又将进度条往后拉了一大截,松开手指却隐约听见了一男一女的谈话。
谈话听不太清,他将文件导入电脑,进行了降噪放大处理,又戴上蓝牙耳机……
只听了几句,他立刻就被谈话内容吸引了,将进度条又拉回到前面,找到那两人进店落座的时间,从头开始听起。
何考的心神渐渐沉浸其中,尽管他也不敢相信那两人谈的内容,但并不妨碍他越听越有兴致。人们常被魔幻的事情吸引,明知不可信却希望它真的,何考也一样。
比如人们在看到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后,最多的留言评论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搞魔术揭秘,猜测丶分析魔术师是怎麽办到的,「内行人」甚至还会发布相应的解秘教程。
这麽做表面上是想说明「我很聪明丶能拆穿戏法」或者「我也会」,潜意识中则是在维护故有的认知,使之能够理解所看到的事物,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感性的诉求。
「魔术解秘」若仅仅如此倒也没什麽好说的,但更常见的是另一种评论,大抵是这样的形式——
假如能解秘或者自以为能解秘,那麽评论者就说出他以为的魔术原理,然后批判这是假的,叫大家不要受骗云云;如果不清楚魔术原理,那就骂一句「全是托」。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荒诞,因为魔术之所以称为魔术,本身就是一种表演,且排斥用「托」这种表演形式。魔术师在台上明确身份的助手不是托,他们是共同表演的魔术师。
而魔术表演的对象,比如台下的观众,也包括被魔术师抽出来参与验证的观众或嘉宾,他们不能与魔术师的串谋撒谎,否则整个魔术表演都是失败且毫无意义的。
为什麽?因为魔术表演的前提,就是不能让表演对象撒谎来配合。将苹果变成桔子,不论是用什麽手法都必须变成桔子,至少要变成桔子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