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最新网址:https://www.5czw.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笔趣屋 > 玄幻奇幻 > 隐蛾 > 子学三论及批判(中)

子学三论及批判(中)(2 / 6)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让你入赘76号,你都升主任了? 阿姆为妻 突然成为了末世里的反派! 逆徒跪下!白月光师尊在清理门户 都市乞丐小医仙 开局四个孽徒,师尊后院日日起火 第四天灾:人在高武,游戏成神 危险物种?换个星球就能吃! 乖张诱引 帝王无嗣?我好孕连连独冠后宫

立认知的源头来看,人启论与神启论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人性还原法中所提到的人,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人,而不是特殊的人,更不是身份高贵的人。

    它本身就包含一个假设,大家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改写了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君子的语义实际上是贵族,小人的语义实际上是平民。但到了孔子手里,道德判断不再依据于身份,而是依据于行为。

    在他看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君子,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应该被称为小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植在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中。

    那么孔子的学说,或者说儒家的子学,应该怎么概括?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不是,我们没必要用这些词汇去概括,它就是儒学!

    第二个问题,孔子与王守仁

    之所以要提到王守仁,因为我们刚才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而明代的王守仁有非常著名的四句偈,是其心学思想的高度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有什么问题吗?乍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啊,首先第一句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不就是还原到一种尚没有得出认知的原始状态吗?

    可是紧接着后面两句就有问题了,他并没有回答,人怎么能从无善无恶的认识状态,升华到有善有恶、知善知恶的思想境界?

    他将具体的方法这一步直接就滑过去了,变成了一种玄学式的顿悟。

    孔子讲的可不是顿悟,而是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得到对善恶的认知,以及如何检验这种认知的一整套方法。这套方法才是儒家的格物。

    格物只是最朴素的认知起点,不是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王守仁的心学,实践中很容易滑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善去恶是格物”。但在儒家的子学中,“为善去恶”不是“格物”而是“修身”,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我今天尚且可以在这里总结,什么是儒家的格物?王守仁这样的一位学问大家,他难道不清楚吗?以他的学识境界,说他不知道,我个人是不信的。

    那他为什么还要那样说?我认为肯定有别的原因,有些话他没法说或者说不好说得太明白,只能让闻者自己去体会了。

    而当时儒家子学的格物,早已失传两千多年。

    子学在汉代被改造成经学的时候,格物就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被掩埋了,后世还衍生出各种看似深奥精妙却似是而非的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孔子与马克思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那么在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了官学,成为了制定法律以及宣扬道德的理论依据,它本身就会异化为一种工具。

    这个工具能不能拿来就用呢?当然不能,必须要对它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的结果,就是汉代的经学。

    现代人对儒学的批判,其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君权、父权、夫权的压迫,其实都是在汉代经学中出现的,比如三纲五常的概念。

    那么经学是怎样对子学进行改造,或者说篡改的呢?大体过程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将道德原则抽象化、概念化。比如说什么是孝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天地无殇 修为全废后,满宗魔女蠢蠢欲动 为什么要猎杀一个超怂的无辜巫师 天帝山 地煞七十二变 术士剑仙 修魔太难,我还是刷怪吧 圣珑骑士 废丹房杂役?但我能提纯丹药! 综武:雪月开赌坊,女侠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