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在这里分叉。一条通向西北真定,一条通向勃海南皮。
通向的南皮的道路只能算是官道,规模远不如驰道。
至于勃海郡北边,虽然也有道路通向幽州涿郡,可许多河流汇入海河,形成的沼泽烂地很多。
因此也就冬季降雪之后,沼泽烂地封冻,大小十几条向东北方向汇聚的河流也封冻后,公孙瓒才能不受限制行军。
否则这些烂地能把他气死,再要么依托滹沱河、清水河的漕运。以前的公孙瓒就是这么用兵的,可他杀刘虞后,与幽州豪强失和。
现在夏季不敢单独出兵离开易京、易水流域的军屯区,只有等到冬季,以粮食做筹码,吸引汉胡豪强武装组成联军后,公孙瓒才敢离开大本营。
否则单独南下,易京被袭击,或者易水军屯区被破坏,那公孙瓒就难受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公孙瓒冬季用兵,自然是为了扬长避短,才显得迫不得已。
袁绍很清楚公孙瓒的优势与劣势,所以去年就不给公孙瓒野战消耗异己力量的机会。
贸然进行决战,现在被消耗的幽州兵,多是为了吃粮食而来的人,公孙瓒本部很难受损。
消耗这类外围幽州兵没有什么意义,消耗得多了,反而彼此血仇积累,会让更多的幽州人依附于公孙瓒,会强化公孙瓒的本源核心力量。
毕竟,这只是公孙瓒拿粮食雇佣来的廉价武装。
要找机会打公孙瓒的核心力量,只要狠狠一拳,公孙瓒就算逃回去,也很难维持易水军屯,也吓不住幽州汉胡首领,军事威望号召力进一步削弱,那公孙瓒就完了。
修县西北十几里处,吴桥。
袁绍大军撤到这里后休整,一方面观望平原局势变化,孙策敢渡河来打平原,那就全军南下,百里路程不算什么,足以给孙策一个大惊喜。
以河北的骑兵优势,自能封锁主力大军的消息。
而驻屯吴桥,也是在等赵基、公孙瓒的消息。
他不怕孙策渡河袭击平原,就怕赵基乘机出兵,在常山国、中山国、赵国捣乱。
赵基在这些地区有本地籍贯的军队,也就等于有了本地人的支持;张燕也距离不远,赵基出动,张燕肯定凑热闹,能把冀州西部搅的乱七八糟。
放任不管,会对军心造成很大的干扰。
若赵基出兵常山,那袁绍只能先去迎击赵基,因为赵基搅乱西部郡国后能直接威胁到邺城。
就这样,赵基担忧袁绍袭击自己,袁绍也担心赵基袭击。
直到大雪封路,太行八陉暂时堵塞后,双方才释然,转身去干其他事情。
至于赵基与郭图谈笑风生签订的两年停战协议……不会真有人相信这东西吧?
郭图走的时候,从赵基这里连个像样的人质都没带走,这种不平等的停战协议,怎么可能对双方拥有约束力?
何况在赵基一方看来,郭图来的时候也没有携带额外的人质,拿俘虏的袁熙、高干当人质,显然是废物利用,也是缺乏诚意的体现。
好在脆弱的停战协议在大雪封路之下,变得坚韧、可信起来。
驻屯修县吴桥的袁绍,确认孙策退回南岸后,也就率大军向南皮进发;同时分出沮授为别部,进驻安平国信都,以作为侧翼战场的支撑。
如果勃海方面的战争不顺利,袁绍也能与公孙瓒相持,并等待后续的支援。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