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能多吃一些的油盐酱醋,他们也只当是老天保佑、太宗皇帝遗德,亦或是所谓的‘文景之治’使然。
或许;
或许有这么一代人。
他们在幼年时期,经历了太祖高皇帝年间,关中米价八千钱每石,百姓民易子而食的惨剧;
在青少年时期,见证了吕太后在位年间,粮价的长期阴跌,以及不定时动荡;
成年后,他们亲生经历了整个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在位期间,粮价一步步被压到六十钱以下,且长期稳定不上涨的历史时刻。
暮年老朽之际,天子刘荣一手‘官营粮米’,又把粮价彻底焊死在了三十钱每石以内。
或许,在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们才会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然后说上一句:诶?
不对啊?
吕太后、太宗皇帝年间,粮价再稳,也免不得隔个十年八年,就要来一场暴涨;
怎么天子刘荣在位这几十年,粮价愣是没动过?
嘶~
那年,县衙外的露布上,倒是说过什么官营粮米之类;
合着,就是因为那玩意儿,粮价就彻底稳住了?
嗯……
如此看来,天子刘荣之仁,哪怕是相较于太宗孝文皇帝,都不遑多让啊!
可叹老朽愚笨,半只脚踏进了棺材,才明白这三十钱一石的粮食,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古华夏封建时代,绝大多是底层民众最正式的生活写照。
——每当有变故发生时,他们往往没时间、没精力,也顾不上去总结经验,去分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发生’。
他们能做的,只有应对。
应对的了,就熬过一劫,在浑浑噩噩中,朝着下一个劫数进发;
应对不了,那便倒在这一道劫难前,家破人亡,断子绝孙。
后世人常有笑谈:凡后世人,祖上那都是阔过的;
凡能传延到后世的家族,就没谁的祖上是普通人。
因为普通人,大部分传延不到后世新时代,就早已被时代的滚滚车轮,给无情的碾碎了。
对后世人来说,这是一句笑谈。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这,却是再现实不过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农人,传宗接代,已经是你能做到的事当中,唯一有意义的那一个了。
可即便是这一个,也依旧不容易。
你得耗费你的一生,你得拼搏一生,才有可能在你这一代人,达成这个使命。
但你依旧无法保证你的后代,能代代相传的尽数完成使命。
所以,华夏民族天然就对‘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的感念,有着强烈的认可。
因为只有这么一代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维持家族、血脉的延续,而不至于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碎。
正所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给子孙后代留下自己的积累,便是独属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