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尚书台也不会改变——针对奏疏,尚书台的职责仍旧是排序。
对外发回的批复,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刘荣咋批复,尚书台就怎么去办就好。
批示的,给人送过去;
驳斥的也派人送过去,顺带替刘荣骂上两句。
留中不发的,就搬去尚食,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御膳房,当柴火烧了便是。
——刘荣可不傻!
批红权,即政务处置权,刘荣是绝不可能放手的。
除了未来的监国太子,以及如今的东宫老太后,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从刘荣手里拿走本属于汉天子的政务处置权。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正是这个道理。
不过话又说过来——刘荣针对尚书令的改革,真正要命、真正值得外朝跳脚的重点,外朝并没有发现。
准确的说,是只有那个利益相关者发现了,却故作不知。
问:封建时代,谁是帝王第一顺位的行政助手?
答案毋庸置疑:丞相。
从始皇嬴政一统寰宇,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这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当中,有至少九成九的时间里,是由历朝历代的丞相、首辅,来具体掌握政权运转的。
天子固然富拥天下,唯我独尊;
但同样的:天子多生于深宫之中,既不知喜,也不知忧。
天下到底什么样,百姓过的怎么样,什么事儿该怎么办,很多时候都要看丞相怎么说。
除极个别的乱臣贼子、权臣奸佞外,绝大多数丞相,也都能得到各自君主的信任。
比如某地出现自然灾害,从来没见过这阵仗的华夏天子,几乎必定会慌乱的看向丞相:这可如何是好?
然后丞相就会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全方位无死角的同皇帝解释:自然灾害是个什么东西,会导致什么结果;
咱们朝堂应该派多少人、调配多少物资,来赈济灾民、安定人心。
天子环顾四周,发现满朝公卿百官都点头称是,便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既然丞相这么说,诸公也没有异议,那就按丞相说的办吧……
又或者,天子对自然灾害有一定了解,对于赈济也有一定心得;
但碍于丞相‘百官之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沉浮宦海数十载的丰富经验,便只能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将事务处理方案交给丞相这个‘专业人士’去定夺。
除非开国皇帝,又或是文治武功鼎盛的强势君王,否则,以上两种情况,就是绝大多数封建帝王,在国家遇到事务时的默认处理方式。
而这两种情况,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
——丞相说了算!
情况糟糕一些、恶劣一些,是天子被架空,皇帝只做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实际上的事务决策权,尽数掌握在丞相手中。
而在情况相对乐观、正常一些时,这就意味着丞相,才是天子唯一的参谋、智囊。
说夸张一点,便是丞相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丞相说怎么搞,那就得怎么搞。
这既是封建王朝丞相的滔天权柄,即‘相权’的来源之一,也同样是贯穿华夏历史的‘帝相矛盾’的由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