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如此恩典,公孙混邪自然是三叩九拜,更是眨眼间便哭成了泪人。
御榻之上,刘荣却是没再多纠结这一小插曲,而是顺势提出了早些年,孝景皇帝原本想做,最终却没来得及做的事。
“朕意,更改九卿官名。”
“——改典客,为大行;
——廷尉,为大理;
——内史,为大农;
——奉常,为太常;”
“另改郡守为太守,改郡尉为都尉,一应规制无有变动。”
“此,乃孝景皇帝欲为,而未能为之遗志。”
“诸公若无异议,便不日草拟诏书,以颁天下。”
这一议题,倒是没有多少人站出来反对。
一来,如今汉室先皇大行、新君继立,‘先皇遗愿’这四个字的含金量,依旧还处于保质期内。
再加上这一变动,并非针对汉家现有的体制,而仅仅只是给朝中部分九卿,以及郡国主官换了个官名,根本影响不到什么。
二来,便是刚才的事,难免让殿内众人心中,生出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般的本能惊吓。
——谁知道刘荣来这一出,会不会是又一次打窝钓鱼?
反正无伤大雅,刘荣更是把孝景皇帝给搬出来了,还是别站出来自讨无趣了……
于是,刘荣针对九卿的官名更改,以及郡国主官的官名更改,便很快在朝议之上三读通过。
汉家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也算是在这一刻彻底定了下来。
——丞相桃侯刘舍;
御史大夫建陵侯岑迈;
太尉闲置;
——大农(内史)田叔;
大理(廷尉)赵禹;
中尉卫绾;
太仆直不疑;
少府石奋;
大行王恢(暂定);
宗正刘辟强;
郎中令汝坟侯周仁;
太常暂无。
有这么个小插曲缓和氛围,再说回北墙战事,殿内百官的反应相对就沉着冷静了些。
尤其是在刘荣端坐起身,问策于殿内众人时,也终于没有显眼包站出身,说朝那塞岌岌可危、郦寄德不配位,不可谓车骑将军之类。
只是话题,终究还是回到了刘舍方才,那一方相对客观的表述之上。
“自有汉以来,我汉家与匈奴交战,便总是这样的结果。”
御榻之上,刘荣面色严峻的道出一语,旋即便看向殿中央的丞相刘舍。
“正如丞相所言:匈奴大举来犯,对我汉家而言最好的战果,便是匈奴人没能驰掠我汉家边郡、抢掠我汉家之民。”
“可最差的结果,却动辄是边墙糜烂、损兵折将,更甚至直接就是都城告危,天下震荡!”
听出刘荣语调中的愤愤不平,刘舍也是深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