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一点,窦太后可以直接把程不识踢出长安城,严词拒绝天子启插手长乐宫的事务,并拒绝承认天子启对程不识的任命合法性。
激进一些,更是可以到处哭惨,说‘皇帝儿子要杀我这个瞎眼老寡妇’之类,直接让天子启社死!
实际上,窦太后之所以没这么做,正是因为窦太后自己也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心虚之下,不敢真把事情闹大,窦太后这才召来了天子启,以现在这种软威胁的方式,来将责任往天子启身上推。
来之前,天子启其实推演了今日,与母亲窦太后会面的整个过程。
——而且推演了很多次。
母后说起那件事,朕便这么答;
问起那个事,朕则这么说。
对于窦太后可能说起、问起的话题,天子启都早早打好了腹稿。
但在此刻,当窦太后摆出这样一幅委屈巴巴的样子,来指责天子启‘是想住进长乐宫’时,天子启本就不算愉快的情绪,却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打好的腹稿,也被天子启赌气般抛在了脑后。
就这么跪在御阶下,苦笑着摇摇头;
见母亲仍拄杖坐在御榻边沿,额角依靠在杖侧,天子启终是缓缓站起身,直起腰。
将双手背负于身后,神情漠然道:“自父皇宫车晏驾,母亲这长信殿,儿也来了十几回吧?”
“——至多不过二十回。”
“母后,都是怎样对待儿——怎样对待整日操劳于国事,寝不得安、食不知味,却也还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特地来探望母亲的儿臣的呢?”
似是惆怅,又像是讥讽的一问,天子启便又是一阵苦笑摇头,踱步上前,抬脚踩上了御阶。
而后每说出一句话,天子启便踩上一阶;
面上讥讽之色,也随着这规律的话语声和脚步,而愈发直达眼底。
“约莫是前三回,母后都在向儿臣哭诉,说自己失去了丈夫,不知该如何活下去。”
“——却没有哪怕一句话,是宽慰同样失去父亲的儿臣。”
···
“第四、第五回吧?”
“母后开始旁敲侧击,说想让阿武多在长安陪陪母后。”
“——又不几回,母后,便开始就储君太弟一事,探儿的口风。”
···
“大抵,是从第十回开始的?”
“嗯,当是第十回。”
“——母后,开始耳提面命,说阿武这些年怎般辛苦,如何‘劳苦功高’,有大功于社稷;”
“就好似不封阿武为储君太弟,儿臣,便会是比桀、纣之流,都还要更加暴虐的昏君……”
说到这里,天子启已是来到上数第五阶的位置,便稍顿了顿身形。
双手仍背负于身后,昂起头,仰望向御榻上方,仍摆出一副‘凄惨老妇’之态的母亲窦太后。
良久,终再摇头一笑。
“今日,母亲见了儿臣之后,开口所说的第一句话,终于不再是‘梁王有大功于社稷,当以储位为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