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传统技艺和精密机械的调理心得,更从石不开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不少关于故宫旧事、古玩行当的秘辛。
这份意外的收获,其价值,在林远看来,丝毫不亚于那千万现金。
就在林远于海上航行之际,提前从宝安返回的冶金部的杨主任,已经将一份经过精心润色的行动报告呈递上级。
报告着重强调了在港英政府层层阻挠的极端困难下,任务小组如何克服万难、另辟蹊径,最终成功弄回国家重要资产的过程。
报告中,杨主任将林远贡献描述为“发挥了关键性、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具体的、不宜公开的操作细节则被模糊处理。
上级领导审阅报告后,对结果表示满意,并未深究具体过程,反而对报告中提及的“林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够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这份胆识和能力,让“林远”这个名字在相关部委的领导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随着机床即将运抵国内,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台宝贵的进口机床究竟应该安置在哪个单位?
首钢和第二轧钢厂的领导闻风而动,纷纷提出诉求,认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来讲,他们都理应优先于红星轧钢厂获得这台先进设备。
会议上,几个相关部门的副部长也有些倾向于将机床放在更大规模的工厂。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李怀德的岳父,一位在工业系统内颇有影响力的老同志,发了话。
他敲着桌子,语气严肃,“红星轧钢厂的同志,是冒着风险想尽了办法把东西弄回来的!当初可不是没有给过你们机会,是你们自已把握不住,现在要摘果子了,都跳出来了?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几位副部长见老同志态度明确,且言之有理,确实不好强行改变结果,最终拍板,机床运回北京后,正式划拨给红星轧钢厂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