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街头巷尾的流言,也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百姓们见蓝玉动了真格,反倒安心不少。
有那老者捋着胡须道:“蓝将军虽是严厉,却护着咱们过安稳日子。这些贵族不安分,该杀!”
菜市口的血迹很快被冲刷干净,但那一日的震慑,却在高丽地面上留了下来。蓝玉用最直接的手段告诉所有人:谁想破坏眼下的安宁,谁就得付出血的代价。
浙东那伙人见高丽旧贵族被蓝玉一锅端了,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就差人往大明境内赶。
那信使骑着快马,昼夜不歇,一路向南,直奔浙东集团在朝中的根基处。
到了地方,连口气都没喘匀,就把高丽的事抖了个干净:“蓝玉那厮,在高丽不问青红皂白,一口气斩了七个贵族,说是他们通敌,实则是他自己跋扈,容不得半点异见!”
浙东集团在朝堂上的几个官员听了,顿时炸开了锅。
一个侍郎拍着桌子道:“好个蓝玉!在高丽手握兵权,就敢如此专断?这是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另一个御史接口道:“此事正好做文章。咱们只管上奏,说他滥杀无辜,欺压高丽旧臣,引得民心惶惶,怕是要坏了朝廷安抚高丽的大事。再添些料,说他私通高丽势力,意图不轨——反正死无对证,由着咱们说。”
几人连夜串通,拟了奏折。
把蓝玉抓捕贵族说成“无故屠戮”,将斩首示众写成“草菅人命”,通篇不提贵族勾结之事,只说蓝玉“骄横跋扈,独断专行,恐为边患”。
为了让弹劾更有力,他们还找了几个与蓝玉素有嫌隙的官员联署,想借着人多势众,把这盆脏水泼实了。
第二日早朝,那御史便出列上奏,捧着奏折声泪俱下:“陛下!蓝玉在高丽行事残暴,擅杀当地贵族,已激起民愤!长此以往,高丽必乱,恐动摇我大明边疆啊!”
旁边几个官员也跟着附和,你一言我一语,把蓝玉说得如同祸国殃民的奸贼。
他们算准了朝堂上本就有人对蓝玉手握重兵心存忌惮,这番颠倒黑白的弹劾,不愁没人响应。
浙东集团的算盘打得精:只要朝堂上吵起来,皇帝对蓝玉起了疑心,哪怕治不了他的罪,也能削削他的权,让他在高丽不好再放手施为。
至于真相如何,谁还会去细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