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晋商常年在边境往来,熟门熟路,不仅给杀手指了最快捷的路径,还提前让人打点了沿途的关卡,只说“捉拿几个逃奴”
。
杀手们隐在商队的货物车后,眼神警惕地扫视着过往行人,一旦现瓦剌使者的身影,便要动手。
关内的官道上行人渐多,瓦剌使者显然也察觉到危险,加快了赶路的度,两边一前一后,像在玩一场无声的追逐,气氛越来越紧张。
瓦剌使者一行人踏入大明地界,有个年轻护卫松了松紧绷的肩,刚想说句“总算进来了”
,为的使者立刻沉声道:“别松懈!
鞑靼那帮人眼里容不得沙子,绝不会甘心就这么算了。”
旁边有人撇撇嘴:“他们还敢追进大明来?就不怕大明官府拿人?”
队伍里唯一的女使者勒住马缰,眉头紧锁:“难说。
鞑靼和晋商早有勾连,晋商在关内人脉广,想混进来并不难。
咱们一路都得提着心,夜里歇脚也得轮流守着,万万大意不得。”
众人听了,刚放下的警惕又提了起来,纷纷握紧了腰间的兵器,脚下的马蹄也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为的使者当机立断:“快,换衣裳!”
众人闻言,立刻从行囊里翻出早已备好的粗布短打,三下五除二换了装束,先前的使者模样荡然无存,倒像一群寻常赶路的商贩、脚夫。
“分三路走,”
为者低声吩咐,“都往应天去。
记住,路上少说话,莫要扎堆,遇着盘查就说去应天做小买卖。”
众人点头应下,迅分成三拨,趁着暮色往不同方向走去。
身影很快融入往来人流,再难分辨。
只有那为的使者望着同伴消失的方向,眉头仍未舒展——这一路,怕是还得提着十二分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