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时,沐晴抱着一摞书走进庭院,几步过去,一屁股就在徐妙锦身旁坐下,自顾自翻看起书来。
徐妙锦随意瞄了一眼,便问道:“沐晴,你这拿着的是甚?”
沐晴抬起头,应道:“啊,这是地理和生物方面的书呢。”
朱高炽满脸好奇,赶忙追问:“地理和生物是啥呀?”
沐晴放下手中书卷,耐心说道:“世子殿下,这地理啊,讲的是咱们所处世界的山川河海、地形地貌,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
知晓地理,便知何处宜耕种,何处富矿产,商旅行路也能规划出便捷之径。
像是哪方有肥沃土地,哪处有天然良港,都在这地理学问里头。”
“而这生物呢,则是研究世间万物的学问,从花草树木到飞禽走兽。
知道何种植物可入药治病,何种动物习性如何,对百姓生计帮助颇大。
就说农家,了解生物,便能知晓何时播种何种作物,如何防治田间害虫。
这两门学问,与咱们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更清楚这世界,日子也能过得更明白、更顺遂。”
徐妙锦接着话茬,对朱高炽说道:“高炽,其实自古以来,虽无地理、生物这般确切名目,但相关记载散见于诸多古籍。
如《山海经》,里头记述了大量山川地理、珍奇异兽,虽不乏神话色彩,却也包含不少古时地理与生物信息。”
“还有《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山川、土壤、物产等,这便是古代地理方面的重要典籍。
而在生物上,《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多有着述,可看作生物知识在农事方面的应用。
这些古籍虽与新学里的地理、生物不尽相同,却也足见古人对世间万物探索之努力,与新学在某些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朱高炽微微点头,可心中着实没多少兴致。
嘴上虽应着,心思却早飘向他熟悉钟爱的儒学经典,觉着那些才是安邦济世、修身养性的大道,对这新提的地理、生物,只当新奇听闻,未往心里去。
朱高炽望向沐晴,问道:“沐晴姐姐,你学这些有何用处?云南那般蛮荒之地,要之事不该是行教化之法吗?”
沐晴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回怼:“你不懂。”
朱高炽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那神情仿佛在问:“我怎就不懂了?”
却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只愣在原地。
朱高炽赶忙分辩道:“沐晴姐姐,我怎会不懂。
你想啊,若云南百姓能受教化,知晓礼义,懂得规矩,人心便稳。
人心一稳,边陲之地自然不会生乱。
这地方不乱,商旅便能安心往来,农桑也可有序开展。”
“大家安心做事,产出渐多,货物得以流通,慢慢就能富裕起来。
教化是根本,有了这根本,往后诸事才能顺遂。
不然,人心不齐,各行其是,又怎能展得起来?所以啊,我觉得教化才是云南展的头等大事。”
沐晴撇撇嘴,不屑道:“是是是,就你说的教化厉害。
可你倒是想想,人要是饿得前胸贴后背,都快活不下去了,这时有人跟你讲道理,你还听得进去?”
朱高炽自幼养尊处优,着实没饿过肚子,面对沐晴这话,只觉费解,愣在那儿,挠挠头,实在想不明白饿肚子跟听道理之间,能有多大关联。
沐晴见朱高炽一脸茫然,不禁又说道:“高炽,就说遇上灾荒,灾民遍野的时候,你手里没粮食赈灾,只站出来跟百姓讲纲常道理,说什么要安守本分、莫要生事,你觉得他们会听话?”
“肚子饿起来可不管什么教化不教化,人求生的本能会驱使他们做出各种举动。
到那时,乱子一起,你所谓的边陲安稳、慢慢富裕,都成了泡影。
只有先让百姓填饱肚子,解决了生计,教化才有用武之地。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地理、生物这些学问,能教百姓因地制宜,知晓如何利用当地物产资源,寻出生路。
这与教化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更为迫切。
你可不能只盯着教化,而忽略了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沐晴瞅着朱高炽,语重心长道:“先后顺序你可得分清楚喽,别一张口就只晓得什么教化教化的。
人要先活下去,才能谈其他。
连饭都没得吃,命都快没了,再好听的道理也是空话。”
“得先想法子让百姓有营生,吃饱穿暖,这时候再行教化,才顺理成章。
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砌墙。
地理生物这些学问,就是帮百姓找营生、打地基的。
等根基稳了,你再大谈教化,百姓才听得进去,边陲也才能真正安稳富裕起来。”
朱高炽听了这话,一时语塞,低下头去,双唇紧闭,陷入了沉默。
他脑海中各种思绪翻涌,以往笃定的观念似被狠狠撞击,心中虽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