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吴氏忽然笑道:“你们这些男人,一见面就谈国事。来,尝尝这新沏的雨前龙井,刚从杭州运来的。”她给王安石和苏轼各倒了杯茶,茶汤清亮,香气扑鼻。
王安石端起茶杯,指尖在杯沿摩挲了一下,看向苏轼:“子瞻,政见不同无妨,但为国之心,你我应是一致的。”
苏轼抬眸,对上王安石的目光。那双平日里在朝堂上透着锐利的眼睛,此刻竟带着几分坦荡。他忽然想起前日雨夜,王安石记挂着百姓药材的模样,心头的芥蒂竟消了些,点了点头:“介甫所言极是。”
苏小妹看着眼前这一幕,悄悄松了口气。
朝堂上的争锋,与后院里的烟火,原是可以在这些人身上共存的。
第三章意外的援手
入夏后,开封府爆发了瘟疫。
起初只是几户人家染病,没过几日,竟蔓延到了整个城南。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传来几声咳嗽,让人心里发慌。苏轼身为开封府判官,整日奔波在疫区,忙得脚不沾地。
苏小妹在家中打理着药炉,熬制预防瘟疫的汤药。丫鬟小翠跑进来,脸色发白:“夫人,不好了!东街的李婆婆家,三个孩子都染病了,家里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苏小妹心里一紧。李婆婆是个孤老,平日里靠缝补度日,哪经得起这般折腾。她连忙装了两包药材,又拿了些碎银,匆匆往外走。
刚出巷口,就见一辆青布马车停在路边。车帘掀开,竟是王安石。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脸上蒙着布巾,身边跟着两个拎着药箱的郎中。
“苏夫人这是要去何处?”王安石的声音透过布巾传来,有些模糊。
“去东街李婆婆家,她家孩子染了瘟疫。”苏小妹急声道。
王安石点了点头:“正好,我等也正要去东街巡查。上车吧,路上快些。”
苏小妹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上了马车。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王安石正低头整理着药方,手指上沾了不少墨渍。
“大人怎会亲自来疫区?”苏小妹忍不住问道。
“瘟疫蔓延,百姓遭殃,我身为枢密使,岂能坐视不理?”王安石头也没抬,语气平淡,“这些药方是太医署新拟的,试过几例,效果尚可。”
说话间,马车已到东街。李婆婆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孩子的哭闹声。王安石率先走进去,郎中紧随其后。他蹲下身,仔细查看孩子的病情,又摸了摸他们的额头,轻声道:“烧得不算太厉害,先喂药,再用温水擦身。”
吴氏不知何时也来了,手里拎着食盒,里面是熬好的米粥和小菜。她把食物放在桌上,对李婆婆道:“婆婆,您也吃点东西,身子垮了可不行。”
李婆婆看着眼前的众人,眼泪止不住地流:“多谢大人,多谢夫人……”
王安石摆了摆手:“快喂孩子吃药吧。”他站起身,又对郎中吩咐,“这附近还有几户染病的人家,你们逐一去看看,药材不够了就去枢密院支取。”
苏小妹站在一旁,看着王安石忙碌的身影。他的布巾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却依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宜。这一刻,她忽然忘了朝堂上那个固执的“拗相公”,只看到一个心系百姓的官员。
忙到傍晚,瘟疫的势头总算有些控制。王安石送苏小妹回家,马车里,他忽然开口:“子瞻在城西疫区,我已让人送去了药材和干粮,你不必担心。”
苏小妹心头一暖,连忙道谢:“多谢大人费心。”
王安石摇了摇头:“你我虽政见不同,但子瞻是个好官,不能出事。”他顿了顿,又道,“明日我会奏请陛下,开设粥棚,分发药材。若有需要,苏夫人可让人去枢密院找我。”
马车停在苏府门口,苏小妹下车时,王安石忽然叫住她:“苏夫人,前日你鬓边的茉莉,开得真好。”
苏小妹脸颊微红,低头道了声谢,转身走进了家门。
她回头望了一眼,青布马车已消失在暮色中,只留下淡淡的药香,在空气里久久不散。
第四章书房里的和解
瘟疫过后,苏轼因治水有功,被擢升为起居舍人。
这日,苏轼刚下朝回家,就见王安石坐在自家书房里,正翻看他桌上的诗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王安石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介甫大人怎会在此?”苏轼有些惊讶。
王安石放下诗集,站起身:“今日休朝,特来拜访。”他指了指桌上的茶,“苏夫人沏的雨前龙井,味道不错。”
苏轼在他对面坐下,语气带着几分疑惑:“大人今日前来,怕是不只为了喝茶吧?”
王安石笑了笑,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折:“这是我新拟的青苗法改良方案,想请子瞻看看。”
苏轼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越看,他的眉头越舒展。这份改良方案,竟采纳了他之前提出的不少建议,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避免了官员从中渔利。
“介甫,这……”苏轼有些难以置信。
“子瞻之前提出的疑虑,确实有道理。”王安石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