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宅院。院子里种着棵槐树,是他从应天府移来的,此刻正发着新芽。苏玉娘摸着树干,笑着说:“当年在应天府,我就看见你蹲在槐树下啃饼,手里还拿着本破书,没想到……”
陈默把她搂进怀里,从书架上取下那卷皱巴巴的《励学篇》,还有那方素帕:“这两样东西,我一直带在身边。没有它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苏玉娘靠在他胸口,听着他的心跳,轻声说:“其实那天在马车上,我就看见你在地上写字,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就想,这个读书人,一定是个有心人。”
夜里,烛火摇曳。陈默展开那卷《励学篇》,苏玉娘就坐在他身边,帮他整理纸页。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纸上,“黄金屋”“颜如玉”六个字泛着柔和的光。陈默握着苏玉娘的手,笔尖在纸上写下:“今得黄金屋,非为金银累;幸遇颜如玉,共守圣贤心。”
苏玉娘的指尖轻轻划过他的手背,墨香混着她发间的香气,在屋里散开。窗外的槐树叶子沙沙响,像是在说着那年应天府的秋天,说着汴京城的繁华,说着一个读书人靠着一卷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后来,陈默官至参知政事,他常常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听,还把那卷手抄的《励学篇》挂在书房里。每当有学生问起“黄金屋”和“颜如玉”的意思,他就会指着窗外的江山,和身边的苏玉娘,笑着说:“这就是陛下说的黄金屋,这就是我心中的颜如玉。”
而那卷被踩皱、被洒湿的《励学篇》,一直被陈默和苏玉娘珍藏着。纸页上的墨痕虽然淡了,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却像刻在了他们心里,也刻在了大宋无数读书人的心里,成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
多年后,陈默和苏玉娘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看着孙辈们拿着新印的《励学篇》朗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那年应天府的秋天。苏玉娘靠在陈默肩上,轻声说:“你看,陛下的话,真的传了一代又一代。”
陈默握住她的手,指尖还是那么暖:“因为读书人的初心,从来都没变过——为了家国,为了道义,也为了心里的那片‘黄金屋’和‘颜如玉’。”
槐树叶又落了一地,像当年一样的碎金。孙辈们的读书声飘得很远,和汴河里的水声、皇宫里的钟声,还有天下无数读书人的吟诵声,混在一起,成了大宋最动听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