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自己已经安然返回地球,一小时后搜救人员才发现他。
当地四月份的气温只有几度,幸亏他穿着航天服抗冻,并且他本来就是精英飞行员,还搞了那么多求生训练,所以才有惊无险。
而弹射座椅逃逸是一种技术源自战斗机的逃逸方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逃逸方式。
早期老熊和老美的载人航天飞船基本都采用这种逃逸方式,因为弹射座椅为核心的逃逸系统,具有系统简单、技术成熟的优点。
后来他们都研发了航天飞机,就想把这种方式也搬到航天飞机上。
他们把航天员的座位分成了上下两层,都固定在弹射轨道上,而轨道上方就是两扇装了起爆装置的舷窗。
如果有紧急情况,舷窗起爆脱离,然后座椅弹射,跟战斗机的逃生模式如出一辙。
(航天飞机逃逸座椅设计图)
但是弹射座椅成也战斗机,败也战斗机,因为它基本只能够保证航天员在亚音速区间的基本人身安全。
至少早期的战斗机弹射座椅是这样的。
对应的弹射高度也一般被限制在0~5千米,作用有限。
而且用到航天载人上,弹射过程中航天员不受飞船外壳保护,比较容易受伤。
后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载火箭也逐渐具备较大推力的动力源,科学家开始采用让航天员与飞船返回舱一起逃逸的新方式,也就是整体逃逸。
整体逃逸的难点是需要保证返回舱快速离开故障火箭,需要具备姿态稳定的能力,保证返回舱在逃逸过程中不发生姿态发散,在多数情况下还要保证返回舱与发射逃逸系统安全分离。
所以它发展出了逃逸塔模式、飞船安装逃逸发动机模式等好几代。
逃逸塔是安装在飞船返回舱或整流罩顶部的小型逃逸火箭装置,一般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在实施逃逸时将飞船返回舱从故障火箭附近拉开。
逃逸塔一般具有超过一吨的质量,只适合在10千米以下的低空使用,如果不及时分离,会影响火箭运力。
为了解决逃逸塔的局限,科学家又在飞船的返回舱和服务舱上,安装专门的逃逸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必要时也可做变轨推进器。
飞船使用逃逸发动机实施逃逸,使用飞船的姿态控制分系统完成逃逸时的姿态控制。
这种整体逃逸系统一般能完成从低空到高空全过程的逃逸,直到飞船过了实施逃逸的时间段进入使用应急救生程序的时间段。
而在飞船上安装逃逸发动机的模式就是载人龙的模式,它没有像避雷针一样的逃逸塔,所以整体逃逸模式更灵活一些。
不过问题就是飞船设计制造的时候难度更大,并且不能抛掉的逃逸系统会占用一些宝贵的运载能力。
逃逸塔的问题是多了几个分离步骤,万一要是也出了毛病,那就危险了。
好在载人飞船出问题的情况本来就少,从几十年前到现在也只有个位数,并且基本上都逃逸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是逃逸塔的问题。
现在,人类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其实不用装逃逸装置也行,但为了预防万一,航天官方的载人航天器还是会装。
并且载人登月的技术相对来说没那么成熟,所以装上逃生装置也是正常的。
而路云的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就没装,因为人类进入近地轨道的技术确实成熟了,安全性相当相当高。
曾经的航天飞机也是强调安全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