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用于反恐侦察。
“厉害。”
沈新竖起大拇指。
感觉除了贵,什么毛病都没有,比警犬还好用呢。
无人机启动,挺大的噪声中,无人机起飞,向着石塘山飞去。
画面实时传输,热成像镜头下,看的很清楚。
比如跑过去一个兔子,画面中都有高亮显示。
毛继强操作无人机,王庆则进行辨认,然后说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人工辨认。
还说现在有在开发那种自动识别的软件,就像科幻电影里那种AI人工智能,如果有的话,只会更轻松。
沈新暗自点头。
愈发觉得耿柯他们说的对,现在的犯罪成本也太高了。
无人机沿着山脊线,一路扫过去。
不时的有发现。
山上还是有动物的,而且还不少。
中途还发现了人。
飞近了一看,是个徒步越野的爱好者。
从东面飞到西面,一个来回,因为还要辨认,飞了快半个小时。
然后又从对面飞回来,又是半个小时。
然后就……没电了。
要换电池。
而这一个来回飞下来,沈新猛然感觉这玩意儿好像也没那么美丽。
首先是参数。
先不提它一个小时的续航了。
之前王庆说30倍光学变焦,可以在看一千米外的东西。
还有热成像模块,可以探查500米外的温度变化。
但沈新觉得这应该是理论上的最大数据。
自己拿个望远镜,也能看见一千米外的东西呢。
真正到工作中,完全不是这样的。
比如这个工作范围。
沈新以为是飞在高空,隔着几百米看。
但并不是。
因为离得远,范围是大了,但地面的细节看不清楚了。
它热成像有分辨率,只有320*240,飞到上百米的高空,只能识别米级别的热源。
再加上有树叶遮挡,为了让热成像模块足够有效,无人机飞的并不高,离树梢50米的位置。
用王庆的话说,使用广角镜头,可以覆盖超过五十米的宽度。
50米,听着是不小,可眼前是一座山。
光石塘山,南北走向就快2公里。
等于说要来回扫40趟。
飞一趟半个小时,光石塘山扫一遍,那就得20个小时,几乎一天时间。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那就是人是会动的,你顺序扫一遍,万一和范磊错身而过,他跑去了你扫过的地方,那不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