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娘子又把江茉收枇杷的事一五一十说了,“您快组织村里人去摘枇杷,三文钱一斤,江老板说了,越多越好!”
李老接过银子,掂了掂,又看了看段娘子急切的模样,眉头却皱了起来。
“段娘子,你再想想,江老板真是这么说的?山上的枇杷又不是什么稀罕物,往年咱们想送人情都没人要,她怎么会花钱收?”
他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见过有人花钱收满山都是的野果子,心里难免犯嘀咕。
“是真的!我跟江老板定好的,她还让我先拿了定金,说等咱们摘了枇杷,直接去桃源居称重算钱!”
段娘子急得直跺脚,又把江茉要做枇杷膏的事细细说了一遍,“江老板的饭馆生意好得很,她要是想卖,肯定能卖出去!”
李老还是有些犹豫,想了想道:“这样吧,我先让村里的几个后生跟你去山上摘些枇杷,你先送去桃源居,要是真能拿到钱,咱们再组织全村人去摘。”
他怕段娘子被人哄骗,也怕村里人白忙活一场,只能先探探虚实。
段娘子一听,连忙点头:“好!我这就去叫人!”
她转身跑出里正家,挨家挨户叫上几个年轻后生,扛着竹筐就往山上跑。
村里的人听说这事,都围在村口看热闹,大多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思,议论着段娘子怕是要白跑一趟。
几个后生跟着段娘子到了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枇杷树,枝头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子,风一吹,果子轻轻晃动,看着就喜人。
“段娘子,这么多枇杷,真能卖钱?”一个后生一边摘枇杷,一边忍不住问。
段娘子往竹筐里装枇杷,笃定地说:“肯定能!江老板不是那种说话不算数的人,等咱们把枇杷送去,你们就知道了。”
几人手脚麻利,没一会儿就摘满了两大筐枇杷,足有一百多斤。
段娘子带着后生们,扛着枇杷往桃源居去。
江茉听到动静,从里屋出来,见他们扛着两大筐枇杷,笑着道:“辛苦你们了,快进来,咱们先称重。”
荔枝拿着秤过来,将枇杷倒在竹筐里称重,一边称一边记。
“第一筐五十六斤,第二筐五十七斤,一共一百一十三斤,三文钱一斤,合计三百三十九文。”她从钱袋里拿出三百三十九文钱,递给段娘子。
段娘子接过钱,又把之前的定金拿出来。
“江老板,这定金我先还给您,等后续摘了更多枇杷,咱们再一起算。”
江茉笑着摆摆手:“定金你先拿着,后续的钱按次结就行。你们要是摘得多,直接让人拉过来,我让伙计们帮忙卸货。”
几个后生看着手里的钱,眼睛都亮了。
他们平时上山砍柴,一天也挣不了几十文,这一上午摘枇杷就挣了这么多,比砍柴划算多了!
回去的路上几人脚步轻快,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没想到枇杷真能卖钱,江老板真是个实在人!”
“是啊是啊,走走走,咱们快去多摘些过来!”
趁着现在人少,一会儿全村都知道了人多了就摘不到多少了。
回到村里,段娘子又把在桃源居的事说了一遍,村里人顿时炸了锅。
之前打趣段娘子的妇人凑过来,拿起钱看了看,又问:“真能卖三文钱一斤?没骗我们吧?”
“当然没骗你们!我们亲手摘的枇杷,亲手拿的钱,还能有假?”
后生笑着说,“江老板说了,有多少收多少,咱们摘多少她要多少!”
李老见是真的,赶紧召集村里人。
“大家都听好了!江老板收枇杷,三文钱一斤,想赚钱的,现在就扛着竹筐去山上摘,摘多少有多少!”
不少人都动了心。
家家户户找出竹筐、麻袋,大人小孩齐上阵,一窝蜂往山上跑去。
原本冷清的山路上一下子挤满人,大家叽叽喳喳聊着。
“往年这枇杷烂在地里都没人管,今年竟能卖钱,真是老天开眼了。”
谁不喜欢多一笔银子呢,这跟白捡有什么两样?
“可不是嘛!我家小子正愁没钱买笔墨,这摘几天枇杷,就能凑够钱了!”另一个妇人接话道。
大家手脚麻利,有爬树摘高处的果子,有的在树下捡掉落的果子,有的负责把摘好的枇杷装袋,忙得不亦乐乎。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村里人都扛着满满的枇杷回来了,家家户户院子里堆满了枇杷。
李老组织人清点,全村一共摘了两千多斤枇杷。
第二日一早,李老和段娘子带着人,推着枇杷往桃源居去卖。
江茉早就让人准备好了秤和钱袋,开了桃源居后门收货。
荔枝和鸢尾忙着称重、记账、给钱,不可开交。
段娘子心里乐开了花。
她当初只是想给江茉带些枇杷尝尝,没想到竟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江老板真是活菩萨啊。
这一忙就是半天过去,鸢尾望着一院子枇杷,一时无言。
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