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了下来。
那位财政局的陈科长,仔细地看了看手里的材料,又抬头看了看林纾那张写满坚定的年轻脸庞,最终点了点头,郑重地说:“我明白了。
我同意林纾同志的意见。
我们的制度,不能为了所谓的‘效率’,而牺牲掉最根本的‘公平’和‘真实’。”
“林氏清单”
上的第二大漏洞,是“虚报种植面积,骗取土地流转补贴”
。
这一点,是整个案件的根源。
林纾想起了王珂团队绘制的那张触目惊心的土地勘测对比图,那片被李大壮用笔“开垦”
出来的、多达数百亩的“幽灵土地”
,像一块巨大的伤疤,烙印在西郊村的版图上。
针对这个问题,改革小组内部也曾有过争论。
有人提议,可以引入无人机航拍技术,每年进行一次航测,数据精准,效率也高。
但林纾却提出了一个看似更“笨”
的办法。
他说:“无人机是好技术,但技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
李大壮可以买通乡干部,将来也可能会有人试图篡改航测数据。
最可靠的办法,还是要回归到最原始、最传统的群众监督和责任捆绑上来。”
他提出的方案,就是后来被固化下来的“三方会签+实地勘测”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