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药戥称取药材,眼神里满是期许。
王雪后来成了百草堂的坐堂药师,不少村民都愿意找她问诊——她继承了王宁的细心,配药时总会多叮嘱几句用法用量,遇到脾胃虚寒的患者,还会像当年王宁那样,在方子里加些温和的药材中和地肤子的寒性。张娜则把药材知识讲座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教大家认药、用药,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后院观察地肤的生长,从嫩绿的幼苗到棕褐的果实,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奇妙。
林婉儿培育的地肤新品种,成了丰县的“特色药材”,不少外地药商慕名而来,想收购种子。王宁却笑着拒绝:“这种子不卖,要是你们想学种植技术,我让婉儿教你们,咱们一起把地肤种好,让更多人受益。”久而久之,周边县城也种起了地肤,地肤子成了当地常见的清热药材,价格亲民,再也不会出现当年“一药难求”的情况。
有一年夏末,丰县又遇多雨天气,却再没人因湿热病症发愁。村民们要么自己采些地肤子煎水喝,要么来百草堂抓药,脸上都带着从容。王宁坐在堂前,看着往来的乡亲,手里摩挲着那本《地肤子妙用方》,封面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温暖。
夕阳渐渐沉下,将百草堂的影子拉得很长,门前的地肤花在余晖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这段关于医者仁心与寻常药材的故事。而这份故事,也像地府的种子一样,在丰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了当地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