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应该是工作疏忽了,只写了他的功勋,没写他的年龄。
只知道他是在万历二十二年由守备积功升任延绥参将。
余令最保守的猜了一下,他的年龄也不低于五十了。
一想到这些人奔袭千里,去辽东和建奴打仗余令都觉得吓人。
老年夕阳红团带军作战,这想想都觉得可怕。
不是余令轻视老人,是在很多事上年纪大的人反应都会慢一些。
不是所有人都是李靖,历史上的军神也只有一个。
万一路上有个好歹……
大明不是没有人,熊廷弼年轻,孙承宗自己也见过。
不说让这两人走一遭,去跟着当个偏将也是好的。
就算败了,有人可以扛着跑。
如今这局面,余令觉得万历有责任,内阁也有责任。
老将出马,明显地后继无人,这还不是怠政带来的后果。
也难怪刘敏宽会推荐自己了,他想必早就看到了这个局面。
说归说,但这五个人领兵绝对没有问题,都是名将,都是老前辈。
余令看了一眼边上的地图,揉了揉自己的脑袋。
先前还觉得兵分四路拳头握不到一起不好。
待细细地看完地图和辽东志后余令就不这么想了。
辽东那边都是山地老林子。
四万多人聚在一起,一旦行军那就是一字长蛇阵,拦腰一断,那就完蛋了。
数万人一乱那就是大乱。
余令拍了拍脸,决定不去想了,只有经历过才有发言权。
余令烧掉自己的鬼画符,掩上屋门后就陪着还没显怀的茹慈去村子里走动。
这才是自己如今最该考虑的事情。
生孩子就是闯鬼门关,一个好身体才是闯关的本钱。
这些日子里,余令只要有空就会陪着茹慈走走。
不在家的日子由闷闷陪着。
三月的麦苗已经长得很高了,田间地头全是忙碌的百姓。
今年的老天爷总算开了一回眼,前日下了一场大雨。
大片的麦地得到了水分的补充。
可在龙首原那边却是一滴雨没下。
住在南宫别院的闷闷说她站在高处,望着大雁塔这边下大雨。
她那边艳阳高照天。
余令听说了,从高陵县回来的时候那边的县令正带着人求雨呢!
他们一次求四个,说什么长安的龙王太多了,全都各管各的。
子午集是龙窝,每年淹。
余令都恨不得把那里的百姓都迁出来,在那里修一个大水库。
长安这边还有龙王,还能各管各的,再往北龙王都没了。
东北方向的高陵县,西北方向的泾阳县这两年治安尤其的差。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