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起兵的消息传到建康,南梁朝廷,甚至整个京城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萧衍召来朱异,问他:“彦和(朱异字),对侯景造反,你怎么看?”
朱异心中有鬼,行礼后答:“回禀陛下,微臣冤枉啊。那侯景才来大梁国几天,他对梁国事务一窍不通,竟然污蔑微臣祸害朝廷……”
萧衍摆手笑道:“你急什么?朕不是问你这个。谁是朝廷祸害,这大梁国只有朕一人说了算。侯景算老几?他的话你别放心上。朕是问你,侯景造反,他凭的是什么?”
朱异抓抓耳朵,沉吟着道:“回陛下,您这个问题,难倒微臣了。微臣感觉,侯景只有800骑,就算他在寿阳征了兵,撑死也就万把人。那能成什么事?”
萧衍点头:“朕也是这么想的。朕本来打算让他歇歇,养精蓄锐后做大梁国的刀,杀向北方。哪知他就那点心性。以前高看他了。他既然举起了造反大旗,那就派几人去收了他。彦和,拟旨。”
朱异的官位是中领军、中书通直舍人,前面那个官职是台城禁卫军首领,后面那个就是皇帝首席大秘。
拟旨是他的日常作业。
朱异走到旁边的书案边,那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朱异提笔蘸墨,等待皇帝御示。
萧衍:“抬头后缀、前因后果你自己写吧。着令:邵陵王萧伦为大都督,指挥东南西北四路大军围剿南豫州牧侯景。四路大军是: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裴之高为东道都督。”
朱异拟好诏书,誊抄五份,盖上玉玺,立即派军令使以八百里加急送往几位都督。
侯景得知皇帝调兵遣将来攻打寿阳的军报,与王伟、徐思玉商量对策。
王伟道:“如果我们困守寿阳,等待朝廷大军到来,敌众我寡,无异于坐以待毙。我们应该挥师东进,直捣建康。”
徐思玉也道:“南梁军久未打仗,总是泡在肉林酒池。建康禁卫军更是秦淮烟花柳巷的常客。他们的战斗力非咱们的野战军可比。有临贺王接应,咱们攻打建康,建康城指日可破。”
侯景:“有人对我说,建康城有首童谣:‘青丝白马寿阳来’。你们听说过吗?”
徐思玉:“听过听过。大王的意思是……?”
王伟:“嘿嘿,让我来猜猜。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童谣、谶谚对底层军士们心里暗示作用很大。咱们由寿阳出兵建康,既然有现成童谣背书,不利用就太浪费了。主公,您是这意思吧?”
“哈哈哈哈……”侯景大笑道:“二位乃吾知音也。”
王伟、徐思政理解了侯景意思,于是立即下去布置:将士们的军装全部改为青衣青甲。
为侯景找来一头高头大白马,配上青色缰绳。
侯景留下王伟侄子王显贵留守寿阳,自己骑着白马,牵着青丝缰绳,率8000青衣青甲骑兵,高调出城,向南行军,号称是去攻打合州(合肥)。
出城走了一段,到了岔口,侯景军悄然转向,朝东边疾驰,接近谯州城。
侯景军正准备攻城,哪知谯城侧门打开,走出一队骑兵,约100来人,大举着白旗,向侯景军投降。
王伟派人接他们过来,盘问之下得知,谯州刺史名萧泰,是皇族子弟。此人凶残无道,不但对百姓草菅人命,对手下军士也是视若猪狗。
萧泰得知侯景军队来到,正率军在南门墙头严阵以待。
副将马戈派这100人出城投降,作带路党,并带话会配合河南王拿下萧泰,轻取谯城。
既然如此,侯景自然从善如流,轻松入城,斩杀萧泰,占领谯城。
侯景在俘虏中挑选了600青壮兵,搬了些粮草,让马戈继续守城,自己的队伍接着前行。
这次是南下去攻打历阳郡城。
历阳太守庄铁率军抵抗一阵,不敌,开城门投降。
侯景如法炮制,挑了两百多壮丁,要了些粮草,还是让庄铁做太守。
侯景军队继续南下,直抵长江北岸,驻扎下来。
对面就是采石矶,距离建康外城大约100里。
……
侯景宣布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杀到建康城长江边,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
在这个时代,这种攻伐速度,不要说调军堵截,就是军情通报都跟不上侯景军队的步伐。
比如,萧衍在皇宫里读到谯城被破的军报时,侯景的队伍差不多已经到了历阳城下了。
萧衍之前诏令五路大军到寿阳平叛,自然作废、改诏。
他向各州刺史发布诏令,要求他们率军到建康勤王。
勤王军远水不解近渴,他们没那么快到来。眼下最要紧的是建康城布防。
萧衍紧急召集京城将领开会,商定抵御侯景叛军的方案。
侍中、都官尚书羊侃率先发言:“启禀陛下,侯景叛军扎营在历城附近江边,对面采石要塞十分重要。目前那里只有1000守军,老臣愿率2000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