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有段时期,民间有人私铸四铢钱冒充五铢钱流入市场。
江夏王刘义恭建议朝廷行大小两种铜币,以遏制民间私钱。
何尚之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江夏王的建议很不靠谱。
他无惧江夏王声望,公开极力反对。
甚至在与对方当面辩论时,出言硬怼刘义恭。
显示出文人风骨。
皇帝刘义隆采纳江夏王建议,行大小铜钱。
使用一段时间后,现货币市场乱了套。
朝廷于是不得不取消大小铜钱法案。
这也证明了何尚之的先见之明。
何尚之提出的“抽丁法”
、“募勇法”
不久就落实到位。
剩下的就是“国债法”
的继续推行。
这次国债推销,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户家产过5o万铢(铜钱)的、僧尼道家产过2o万铢的,一律借四分之一给朝廷。
战事结束即还。
四分之一家产也就罢了。
关键是还债日期,一看就是活扣死结。
“战事结束”
,什么时候结束?
如果战事一时半会难以结束,那就拖着。
白纸黑字就这意思!
老百姓更担心的是:如果宋国战败,这根本就是死账。
战争还没开始、还没战败都得借钱。
如果战败了,就更加没钱还账。
这是肯定的。
还有,万一被灭了国…老百姓当然不敢提这茬,这是杀头之罪。
但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呢:朝廷借百姓钱打仗,这是妥妥的亡国之举啊。
那些有钱人家真是欲哭无泪。
第二阶段,大户人家都扫荡了一遍,战争还没完,似乎钱又不够了。
交战开始时,前线传来捷报,说是大军所向披靡,取得了巨大战功,朝廷得再筹集资金奖励将士。
后来,传来前线行动不顺消息。
据说可能要进入持久战。
反正一句话:还得继续向民间借钱。
于是,这次不仅扩大了借钱的州郡范围,也降低了门槛。
1o万钱的民户,一律借出四分之一。
门槛降到1o万铢后,那些衙差、军监,就有了操作空间。
因为,财产过5o万钱的大户、过2o万的僧、尼、道,里正、乡老、县衙、乡里乡亲们,都非常清楚是哪些人。
没什么斟酌余地。
标准降到了1o万钱,这就很不容易判断了。
界限模糊、不容易判断,这才是差官们最高兴的局面。
如果是非清晰、对错一目了然,做官的才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他们要的就是“自由心证”
,达不达标,官差老子说了算!
这样一来,被纳入借债的州郡,立即陷入兵荒马乱的末世景象,比那些战争漩涡中的州郡,丝毫好不到哪去。
对南朝朝廷的作为,萧西风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
因为,莫严交代的、保护道士的任务,只是附属责任。
作为阴卒司鬼卒,他的要职责是收拢人死后的魂魄。
即便没有任何意外出现,人世间正常的生死交替,每时每刻都在生。
萧西风每天都须收拢一、二百道魂魄。
随着他的修为提高,他操作的阴魂壶升级了许多,一只就能装下几千甚至上万阴魂。
他现在独立管辖一片区域,莫师兄离开时,留给他足够多的空的法器阴壶。
只不过,随着国债推销进入第二阶段,萧西风现,每天死人的数量明显不正常,多了不少。
日游卒是天亮后去收鬼魂,绝大多数魂魄都老老实实被牵引进入阴壶,不会吵闹。
即便这样,还是有鬼魂见到萧西风时,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开始喊冤叫屈、歇斯底里。
听得多了,萧西风完全明白了人间生的国债惨剧。
这哪是朝廷向百姓借钱?这分明是抢劫、索命啊。
交战前线。
7月1o日,王玄谟意气风,率领沈庆之、申坦等5位将军暨5万军士,以及宣威将军垣护之的1万楼船军,以及3万后勤军,乘坐大小4千多艘战船,由彭城出,进入了泗水,向北而去。
泗水尽头是济水。
济水在东部与黄河平行,在滑台以西与黄河相连。
由徐州到黄河,陆路一千里出头,水路一千三百多里。
从徐州到碻磝,有陆路行军直达。
也可先乘船至历城,由历城走陆路过去。
历城位于济水以南,后世改名济南。
当然面积大了许多倍。
值得说明的是,就行军成本而言,水、陆两路,相去甚远。
运部队、辎重,水路成本是陆路的十分之一;运粮食草料,水路成本更低,是陆路的二十分之一。
打仗,除了拼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