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传出去不好听。
刘义康眼睛在食盒上扫了一遍,伸手捻了一样点心丢进嘴里,喝一口茶,放下茶盏问:“皇兄,今天你着急传臣弟来,是前线有新情况吧?”
刘义隆点头,沉声道:“朱修之开城门投降了!”
刘义康心里一惊,身体僵了一下。
他瞟了龙椅上的人一眼,边思索着萧西风几人,边咬着牙槽。
过一会,刘义康道:“皇兄请勿怒,不要伤了龙体。
前几天咱们分析过了,长沙王和段将军想了许多办法,却无法将粮草运进滑台城。
滑台城陷,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朱修之向魏军投降,罪无可逭。
但就算他拼死血战到底,结局也不会好多少。
木已成舟,臣弟认为先不理这摊事。
重点在檀都督那里的几万大军,不能也折了。”
刘义隆:“四弟你说的不错。
朕不怪朱修之,他已尽了全力。
这次北伐已经失败,眼下最要紧的是保全军队。
朕已下旨给檀道济,许他前线酌情从事之权,要求他现在开始,一切以保全队伍为先。”
刘义康点点头。
忽然道:“三哥,咱们的大将不给力是事实。
但战事展成如今局面,臣弟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刘义隆咬牙道:“到彦之的忠心不用怀疑,平时看起来,能力头脑皆不凡。
可是一到前线,暴露出的底子是草包一个。
至于那位檀都督,哼,朕估计他的心里想的是:若把叔孙建、长孙道成、安颉这些魏将都斩杀了,我檀道济还有什么用处呢?”
刘义康本来就是极其聪明之人。
皇兄对檀道济的看法,他也差不多。
但皇帝不对自己明白表达,自己是死也不敢说的。
既然皇兄表态了,刘义康便道:“皇兄的意思是…?”
刘义隆摆摆手,摇头苦笑道:“朕刚才说的话,你烂在肚子里吧。
前线的军报你也期期都仔细阅览过。
檀道济这次出兵,经历大小战事几十仗,胜多输少,战果丰硕。
他若将主力部队大部分带回来,朕还要重重加官晋爵呢!”
刘义康:“皇兄教导,臣弟谨记。
加官晋爵,呵呵,是这么个理!”
“还有一件事…”
刘义隆盯着刘义康道:“你府上不是有五名府兵随朱修之出征吗?前些时军报里提到,他们在滑台城几次反击战中,表现非常不凡。
有一份军报甚至说,滑台南城门破的那次,他们五人战阵在守军配合下力挽狂澜,夺回城门。
仅五人战阵一个下午就杀敌好几百。
这点可信吗?”
刘义隆今年25岁,刘义康才岁,年纪其实都不大。
但他们出身帝皇之家,根骨上乘,自幼又受到先帝刘裕的熏陶教育,都有与年龄不相符的英明睿智。
刘义隆自从当年听到王昙推荐萧西风,就派人调查过他。
萧西风五人追随沈田子一路杀进长安城、又从长安城回到钱塘县的经历,刘义隆也清楚了。
对萧西风五人的战力,他是相信的。
但说五人一战杀敌好几百,他还是有些怀疑。
他认为可能是斥候在情报里兑了水。
起码,滑台城主官朱修之没这么报告过。
作为萧西风几人主公的刘义康,情形与皇兄刘义隆大致差不多。
他既然收留了萧西风五人,那对他们底细的摸查,比皇兄刘义隆更细。
刘义康认为,在南城门之战中,萧西风五人的杀敌数,肯定过百,甚至接近2oo也有可能。
但达到“好几百”
,应该是夸张的说法。
皇帝刘义隆和皇弟刘义康这样判断,一是听起来太荒谬,二是有重要依据:朱修之的正式报告里,没有这么说。
朱修之的提法是:都尉萧西风五人战阵在收复南城门战役中,杀敌数百,应居功。
而两位皇家兄弟所不知道的是:朱修之将军非常清楚萧西风五人斩杀了多少敌军。
但他却没有如实上报。
因为,滑台城被围困着,斥候送出战报,未必能成功。
为了安全起见,朱修之的战报,只能是泛泛之言。
当然啰,关于萧西风五人的事不说实话,主要是因为他们杀敌数字太过骇人听闻。
朱修之认为,没有亲眼见证的人,都不会信。
而在现场见证的人,多数是底层军士,少数是军官。
他们亲眼目睹了,尚且感觉不可思议。
何况不在现场之人。
而且,那些现场见证者,现在都被困在滑台城,也无法出面证实。
今后也许他们会一直传说那一幕。
但听说之人,估计也没人会信他们的话。
刘义康见皇兄问起萧西风五人,便答:“回皇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