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0t;三成予王府,七成入国库,以充边饷。
王爷若取五成,边军粮饷必匮,届时兵心乱,谁护西北?&0t;
他抬手,亲自斟了一杯热茶,推至君昭面前,
&0t;王爷润喉,再议不迟。
&0t;
第三日,子夜。
烛火将尽,灯芯爆出最后一朵灯花。
君昭沉默良久,忽然以笔尾挑起案侧地图,指向长安:
&0t;回京之后,陛下若秋后算账,如何?&0t;
兰一臣放下茶盏,杯底与案轻碰,&0t;叮&0t;一声脆响,像刀背敲盔。
他起身,长揖至地,声音清朗:
&0t;臣愿以自身为质,居王府侧,共理&039;尉凌军&039;。
若有风吹草动,先斩臣,再论王罪。
&0t;
语罢,他直起身,目光与君昭平视,眸中月华沉静,不见丝毫波澜。
新帝回函送至,朱笔淋漓。
君昭以指尖摩挲&0t;剑履上殿&0t;四字,眼底霜色渐化,却仍未松口。
兰一臣双手奉函,声音不高,却字字穿透寒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0t;王爷,名与实之间,只隔您一道手令。
陛下年轻,需王爷扶持;王爷英武,亦需朝廷为盾。
今日臣所言,非威胁,非命令,只是同坐一条船,共对千重浪。
&0t;
君昭抬眼,目光撞进他澄澈眸底,良久,忽地轻笑,笑意里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敬意。
他伸手,与兰一臣击掌为约——
&0t;啪!
&0t;一声脆响,在空荡正堂回荡,像两柄剑锋相击,火星四溅。
盟书达成。
左案:摄政王金册,世袭递降,剑履上殿;
右案:镇抚司易名&0t;尉凌军&0t;,虎符归帝,统军仍属王。
朱印按上,蜡封落下,烛火&0t;噼啪&0t;一声,爆出最后一朵灯花。
君昭收笔,指尖因寒毒微颤,却第一次主动向兰一臣伸出手:
&0t;仲秋之前,同返长安。
&0t;
兰一臣拱手回握,掌心冰凉,却坚定如铁:
&0t;共赴帝阙,卫西北,亦安天下。
&0t;
更鼓五响,烛火将熄。
两份盟书并排放置,朱印似血,墨字如夜。
窗外,残星几点,渐渐隐入晓白——
一场白热化的拉锯,终以&0t;名存实共&0t;落下帷幕。
而更远的长安,新帝负手立于丹陛,
正等着那柄伴虎而行的&0t;尉凌军&0t;入彀,
也等着——
摄政王与丞相,联袂而来的第一缕晨光。
八月朔日,辰正。
长安东郭城楼,第一阵秋风掠至——风尾带着渭水芦花的潮凉,&0t;叮&0t;一声撞响檐角铁马,音如玉磬,清越入云。
兰一臣坐于照夜白,背脊笔直,手挽丝缰,指节因用力微显青白。
风掀起他鬓边几缕,梢轻扫耳廓,他却目不斜视,只微抬下颌,眸光掠过女墙,唇角一线,像将归心紧紧压住。
承天门外,御道铺净。
兰一臣轻提缰绳,照夜白会意,放缓蹄步——&0t;哒哒&0t;马蹄落在细沙,出极轻的&0t;沙沙&0t;声,与车后金吾卫甲叶相撞的&0t;哗啦&0t;形成一急一缓的对比。
他侧,余光扫过车窗——帘缝半卷,露出信德王君昭半张脸:眉如远山,眸色浅淡,却暗蕴十年风沙;唇紧抿,像一道未出鞘的刀锋。
&0t;摄政王!
是摄政王!
&0t;
卖饼老汉抢先高呼,嗓子沙哑,却带着北地口音的铿锵,&0t;王爷守边有功,西北无忧!
&0t;
他边喊边掀翻炉盖,饼香四溢,自己却被热气烫得缩手,仍抢前几步,想把手中新烤的胡饼递向车前。
—闺阁少女执团扇,半掩面颊,扇骨因用力微颤,露出杏眼一双,眼波跟着车驾走;
—小童骑父肩,挥自制小旗,旗杆是芦苇,旗面歪扭绣着&0t;王&0t;字,一笔一划皆粗糙,却红得夺目。
呼声如潮,浪头卷起,又整齐落下——无人越线,自留出一丈宽御道;金吾卫长戟微斜,却见信德王抬手,掌心向下,轻压——
&0t;不必拦。
&0t;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安定之力,甲士会意,戟刃回正。
车帘被风掀起,君昭抬手,指尖微颤,却稳稳一拱——
掌心仍见旧日刀茧,在秋阳下泛着麦芒色的光。
他朗声道,嗓音带着北地风沙的粗砺,却字字沉稳:
&0t;本王归朝,与诸君同庆!
秋高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