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能安睡于炕头,让我大秦的耕牛能在沃土上犁出金线。
"
为消解边民对游牧民族的恐惧,他推行"
互市新政"
:在指定关卡开设贸易区,允许匈奴部众以毛皮、良马换取秦地的铁器、丝绸。
陈渊特别设立"
质子学堂"
,接收匈奴贵族子弟学习秦文,批入学的十五名少年中,竟有三人后来成为汉匈和亲的重要使者。
当胡笳声与秦歌在互市点交织,烽燧线上的刀光剑影渐渐被市井喧嚣取代,连最剽悍的秦军百夫长都现,自家孩子能与匈奴孩童用简单的双语互赠果干。
深秋时节,陈渊登上新落成的镇北台。
极目远眺,新修的长城如巨龙蜿蜒于群山之间,烽火台的青烟与村落的炊烟共舞天际。
脚下的工坊里,工匠们正将"
大秦制造"
的青铜弩机装箱,准备运往各要塞;远处的田野中,穿着秦式短褐的农夫赶着牛群,在新修的水渠旁播下越冬的麦种。
系统界面突然弹出提示:"
北疆重建进度达92,边防体系稳固度评级:五星。
"
晚风带着些许寒意掠过鬓角,陈渊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他知道,这场重建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当军事力量与文明厚度在北疆完美融合,当每一块城砖都浸透了生存的尊严与展的希望,这样的边防,才是真正不可撼动的钢铁长城。
夕阳西下,他转身走向灯火渐明的边城,身后的烽火台正依次亮起夜巡的灯笼,宛如一串撒向人间的星辰,照亮着这个古老帝国走向大一统的漫漫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