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范围不会太大(4600字)(第1/2页)
被会议室里数十道目光如同聚光灯般牢牢锁定,章恒没有流露出半分紧张或局促。
他依旧保持着那不卑不亢的姿态,脊背挺得笔直,眼神平静地迎向那位站起来质问的法医,沉稳得仿佛一座不受风浪影响的礁石。
“我的依据,建立在对物证的综合分析上。”章恒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首先,从骸骨的白骨化程度来看,骨骼表面光滑,骨髓腔完全暴露,关节部位软组织彻底消失,连软骨都已钙化或溶解。结合青山湖底那种富含微生物和有机质的厌氧淤泥环境,虽然会减缓某些氧化过程,但对于富含胶原蛋白的软组织来说,细菌的分解作用依然显著。要达到如此彻底的白骨化状态,绝非短短数年,甚至十年之内能够完成。我的判断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六、七年。”
那位法医显然有备而来,立刻步步紧逼地反驳道:“章组长,你只强调了骨骼!但请你不要选择性忽略另一个关键物证——死者的衣物基本保持完好!外套、裤子,尤其是那件手织毛衣,虽然陈旧脏污,但整体结构完整,没有出现大面积糟烂、一触即碎的情况!这是最有力的反证!”
他加重了语气,带着专业领域的自信:“如果真像你推断的,在水中浸泡了十六、七年,在湖水常年浸泡、微生物侵蚀、水流扰动,甚至可能还有水生物啃噬的综合作用下,这些天然纤维和化纤混纺的衣物,早就该腐败殆尽,化成淤泥的一部分了!怎么可能还维持着大体的形状和强度?这完全不符合织物在水下环境中的降解规律!”
面对这尖锐且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质疑,章恒的神色没有丝毫动摇,他冷静地回应,思路清晰得让在座一些老刑警都暗自惊讶:
“我不这么看。恰恰是您提到的‘湖底淤泥环境’,成为了衣物得以保存的关键。厚厚的淤泥层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隔绝层,有效地阻隔了大部分溶解氧,极大地减缓了需氧微生物对织物纤维的氧化分解过程。”
“同时,淤泥也减少了水流的直接冲刷和水生生物的接触。在这种以厌氧菌活动为主、物理破坏较小的特殊微环境下,衣物,尤其是编织密度较高的毛衣和化纤比例较高的外套,其腐败速度会大大低于在富氧水体或暴露环境中的速度。”
“因此,它们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给人一种‘死亡时间不长’的错觉。”
他话锋一转,回到骸骨上:“但尸体的腐败过程则不同。即使在淤泥中,人体软组织(肌肉、内脏、皮肤等)是富含水分和营养的绝佳培养基,各类细菌(包括厌氧菌)会迅速繁殖,酶解作用剧烈。骨骼虽然坚硬,但其表面的骨膜、内部的骨髓以及关节软骨等,同样难以抵挡这种全方位的生物化学攻击。”
“因此,骨骼达到完全白骨化的速度,与衣物纤维的降解速度,并不同步,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我们不能用衣物的保存状态,去简单地反推和限制骨骼所指示的时间范围。”
章恒的阐述条理分明,甚至引用了一些环境微生物学和材料降解的专业概念,听得在场不少人一愣一愣的。
不知道的人,光听这番论述,很可能以为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医专家在进行分析,而非一名刑警。
会议室内关于死者死亡时间的争论,顿时变得异常激烈。
基本上形成了章恒一人,独战以法医为首、包括大部分倾向于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