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又留下了什么?”林若走近,眉头紧锁。
“不是她。”小满摇头,“是‘疼痛图书馆’里某位匿名投稿者。这段话原本附在一卷录音带后,编号D-447,标题叫《我女儿死于完美日记》。”
她调出那段音频。
一个女人的声音响起,冷静到近乎麻木:“她十八岁,成绩年级前十,朋友众多,笑容标准。心理评估连续五年‘情绪健康’。可她在浴室割开了手腕,留下一本日记,每一页都写着‘今天也很开心’。直到最后一页,墨迹晕开,字迹扭曲:‘我不想再演了。’”
停顿三秒,呼吸颤抖,“我们以为她是最好的孩子。可我们从未听过她真正的声音。”
录音结束,屋里只剩雨声。
林若闭上眼,“他们用‘正常’杀人。用‘应该快乐’逼人沉默。”
“所以我们得让沉默说话。”小满拿起笔,在墙上写下新计划名称:**“回声行动”**。
“这次不靠发布,不靠传播。”她转身面对林若,“我们要制造一场全球性的‘听觉污染’??让那些被删除、被掩盖、被美化的真实声音,强行闯入每个人的耳朵。”
林若睁眼,“怎么做?”
“利用‘春雨计划’本身的网络。”小满嘴角浮现一丝冷意,“他们通过供水系统投放药剂,通过智能终端推送安抚内容。那我们就反向入侵他们的分发渠道,把真实嵌进‘治愈系内容’里。比如,一段猫咪打滚的视频播放到第三秒时,突然插入五秒真实的战场哀嚎;一首舒缓钢琴曲中混入母亲失去孩子后的嘶喊。让他们所谓的‘疗愈’变成镜子,照见他们极力隐藏的裂痕。”
林若瞳孔微缩,“这会引发大规模心理震荡。”
“那就对了。”小满目光如刃,“他们用温柔麻痹人心,我们就用真实刺醒他们。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你感到不适,不是因为你病了,是因为这个世界病了。”
三天后,第一波“回声”启动。
东京某写字楼内,员工正在午休观看公司推荐的“减压短视频合集”。画面中一只柴犬正叼着毛巾蹦跳,背景音乐轻快温馨。突然,画面闪烁,声音骤变??
>“救……救我……我不想死……爸爸对不起……”
那是三个月前自杀高中生的最后一通电话录音,原文件已被校方销毁,但“记忆之家”从云端备份中还原。
办公室陷入死寂。有人手中的咖啡杯滑落,碎在地上。
同一时间,新加坡地铁站的公共屏正在播放“城市幸福指数宣传片”,阳光笑脸、孩童奔跑、老人牵手。第三十七秒,画面卡顿,转为黑屏,传出一段机械女声:
>“您当前所在区域情绪稳定率98.6%。温馨提示:若您在过去一周内有过哭泣冲动,请立即拨打心理健康热线。否则,系统将默认您已恢复正常。”
紧接着,数百个市民的真实语音弹幕般浮现:
>“我昨天哭了,但我删了记录。”
>“我妈妈死了,可领导说‘节哀,但别影响KPI’。”
>“我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真的快乐。”
网络瞬间炸裂。
#听见回声成为全球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