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小满走到柜子前,取出那本泛黄的日志。翻开最后一页,空白处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极淡的字迹,像是用铅笔轻轻描过:
>**“当药丸代替眼泪,谎言就成了良药。”**
她猛地抬头,看向墙上那台老式读取仪。机器并未开启,但指示灯竟微微闪烁了一下,蓝光一闪即逝。
“她在提醒我们。”小满低声说,“这场战争,从来不在战场,而在人心如何定义真实。”
当晚,小满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地点不再是店铺,而是地下三百米的“记忆之家”主服务器室。这里曾是静默核心的备份节点,如今却是自由记忆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必须反击。”林若指着全息投影中的全球网络图谱,“让他们美化记忆,我们就展示伤疤;让他们推广幸福公式,我们就直播真实的痛。”
“可普通人会害怕。”武田羽依抱着熟睡的孩子,眉头紧锁,“太多真相,反而让人崩溃。”
“那就从微小开始。”小满说,“不是煽动愤怒,而是唤醒共感。让人们知道,脆弱不是缺陷,而是连接的起点。”
计划定名为“破壳行动”。
第一步:在全球一百座城市同步发起“沉默日”。参与者将在二十四小时内拒绝使用任何情绪修饰词??不说“我没事”,只说“我很痛”;不回复“加油”,而是说“我陪你”。
第二步:释放“反向算法”??由林若团队开发的开源程序,能自动识别社交媒体上的“被优化记忆”,并将其还原为原始版本。比如,一张“全家福笑容灿烂”的照片,经处理后显现出母亲眼角的泪痕、父亲紧握的拳头。
第三步:建立“疼痛图书馆”??实体空间,收集那些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宜传播”的记忆:失败的婚姻、夭折的梦想、无法原谅的亲人。每一份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讲述者原声。
“这不是对抗制度。”小满在动员会上说,“这是重建人性的语法。我们要教会人们,说真话,不需要勇气认证。”
行动启动第七天,第一座“疼痛图书馆”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开放。首日便涌入三千人。有人坐在角落听完一位老兵讲述战友临终前的呕吐与颤抖,起身时泪流满面;有个少女听完母亲二十年前堕胎后的独白,拨通了十年未联系的电话。
与此同时,“沉默日”引发连锁反应。东京地铁站内,一名白领突然跪地大哭,周围人不再绕行,而是默默围成一圈,有人递上纸巾,有人轻拍肩膀。视频传开后,标签#允许不快乐登上热搜。
然而,反击也随之而来。
第十三天,三座“疼痛图书馆”遭纵火,两名志愿者被捕,罪名是“煽动集体抑郁”。北美联合体宣布“反共情组织”为非法团体,冻结相关资金账户。更隐蔽的是,一批新型AI账号开始大规模洗稿??将真实记忆篡改成“最终我走出来了”“感谢苦难让我成长”之类的励志故事。
“他们在用我们的武器对付我们。”林若咬牙,“把痛苦变成表演,把创伤变成鸡汤。”
小满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强颜欢笑,在删除自己的阴郁,在对孩子说“不准哭”。
她忽然想起w-0的最后一句话:**“若有这样的人出现,我的名字,便是她的名字。”**
她转身,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