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他径直前往场部,递上介绍信,说明了来意。
场部领导对兄弟单位派人前来参观学习表示了十二分的热忱,那股热情劲儿,差点让李复兴招架不住。
他心里明白,现在还不是提徐慧事情的时候,必须先和场部的领导们混熟,把场面上的事情做足了才行。
很快,接到通知的刘场长亲自出面迎接。
这是位气质儒雅的知识分子,身材微胖,皮肤白净,戴着一副眼镜。
他一见到李复兴,便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言语间满是欢迎之意:“欢迎京城来的李同志,来我们农场指导工作啊!”
李复兴心想,难怪老徐都说这位新上任的刘场长会说话,果然是名不虚传。
刘场长的热情并非无的放矢。
李复兴自己并非体制内的人,并不清楚他手中那封介绍信的分量。
那可是由京城直属部门开具的,对农场而言,他们头上顶着三座大山:主管生产的农垦局,管人事的本地政府,以及负责军事训练的武装部门。
刘场长正是从地方政府空降而来,根基未稳,正想方设法地巩固自己的地位。
李复兴的介绍信,在他看来无异于来自顶头上司的视察,他怎能不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表现。
在这个年代,单位间的参观学习是常态,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全国上下都讲究一盘棋,任何单位取得了成绩,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接待前来学习的同行,不仅要包教包会,还得包吃包住。
若是藏着掖着,搞技术保密,那就是“小集体主义”思想,是要被上级批评的。
李复兴介绍信上的单位虽非农场的直接管理者,却是更高层级的权威部门。
如果能把这次接待做好,让这位“李同志”满意,将来上级领导在某个会议上不经意地提一句“建设农场的刘场长这个同志就不错嘛”,那他的位置就稳如泰山了。
这种来自上层的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话,对下级而言都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底下的人听到风声,自然会纷纷揣测:这位刘场长是什么背景?上面居然点名表扬了,看来不能小觑。
于是,大家都会重新评估他的分量。
揣摩上意,是官场生存的不二法门,只要存在上下级关系,这项技能就永远不会过时。
当天中午,刘场长亲自做东,在场部小食堂设宴款待。
满满一桌十个人,包括场长、副场长、四位大队长,以及会计、宣传和后勤主任。
场部这九人里,除了那位女大队长,其余个个都是酒量惊人的东北汉子。
宴席之初,大家还算斯文,吃着山珍野味,喝着瓶装酒。
李复兴没见过这种阵仗,只当是寻常应酬,别人敬酒,他就实诚地一口干了。
众人见这位京城来的同志如此实在,是个可以交心的人,便不再客气,直接换上了大坛装的红高粱。
一场九对一的酒战就此拉开序幕。
众人轮番上阵,一番车轮战下来,直把李复兴喝得脸色发白,不省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