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效力,默默积蓄力量。
除此之外,明玉珍在四川起义,建立大夏政权;方国珍在浙东割据,控制了沿海地区;陈友谅则在湖广一带展势力,成为长江中游的霸主。
一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蜂起,烽火燎原,元廷的统治摇摇欲坠。
元廷也曾多次派遣大军前往征讨,可此时的元军,早已不是当年那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
军队腐败严重,士兵战斗力低下,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拥兵自重,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每次出征,往往都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顺帝对这些兵败的消息早已习以为常。
他将所有的烦恼都抛诸脑后,每日在宫中饮酒作乐,欣赏歌舞,与西域僧人修炼邪术。
宫中的奢华与宫外的战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这天下的大乱与他毫无关系。
他时常对身边的宠臣说:“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
至于那些叛乱,自有大臣们去处理,朕何必为此劳心费神?”
左右丞相及朝中大臣,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辈或平庸无能之徒。
他们只知道迎合顺帝的喜好,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根本不顾国家安危。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他们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相互推诿,使得元廷的统治更加腐朽黑暗。
外患未除,内乱又起。
元廷的宫廷之中,一场围绕着皇权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
哈麻在除掉脱脱后,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与奇皇后相互勾结,妄图进一步掌控朝政。
奇皇后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早日登上皇位,而哈麻则想借助奇皇后的势力,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两人一拍即合。
至正十六年,哈麻暗中劝说奇皇后,让她向顺帝进言,请求顺帝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奇皇后听从了哈麻的建议,多次在顺帝耳边吹枕边风,说太子如何贤明,如何有治国之才,而顺帝常年沉迷酒色,身体日渐衰弱,不如早日禅位,安享晚年。
顺帝虽然昏庸,但对皇权却看得极重。
他得知哈麻与奇皇后的图谋后,心中勃然大怒。
他没想到,自己一向信任的哈麻和宠爱的奇皇后,竟然会觊觎自己的皇位。
盛怒之下,顺帝下令将哈麻革职查办,随后又将其杖毙于狱中,哈麻的弟弟雪雪也被处死。
哈麻死后,奇皇后并未收敛,反而更加急于让太子登基。
她暗中联络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反对太子的大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朝堂之上,党争愈演愈烈,相互倾轧,朝政更加混乱。
不久之后,思监被任命为左丞相。
思监是个典型的奸佞之臣,他掌权后,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与宦官朴不花相互勾结,把持朝政。
朴不花是奇皇后的亲信,凭借着奇皇后的宠爱,在宫中作威作福,干预朝政,甚至擅自任免官员,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
御史台的官吏们忍无可忍,纷纷上书弹劾思监和朴不花,指责他们“专权乱政”
“贪赃枉法”
。
可顺帝却偏袒二人,不仅不加以惩处,反而斥责御史台的官吏“多管闲事”
。
御史台的官吏们深感失望与愤怒,为了表示抗议,全体辞职。
这一事件,使得元廷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各地的藩王和将领们见状,纷纷拥兵自重,不再听从元廷的调遣。
其中,藩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孛罗帖木儿是蒙古贵族出身,手握重兵,镇守大同,对思监和朴不花的乱政极为不满。
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继承了养父的兵权,镇守河南,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关系密切。
至正二十年,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
为名,率领大军南下,直指大都,要求顺帝处死思监和朴不花。
顺帝无奈,只得将思监和朴不花交给孛罗帖木儿处置,两人最终被处死。
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后,掌控了朝政,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联合扩廓帖木儿,起兵讨伐孛罗帖木儿。
双方在大都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火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