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开仓放粮,起义的火种瞬间蔓延至各地。
紧随其后的,便是窦建德、翟让等人。
窦建德在漳南起兵,他出身农家,深知百姓疾苦,起义后便下令“不扰民、不掠财”
,引得更多百姓前来投奔;翟让则在瓦岗寨竖起大旗,麾下勇士如云,连隋朝的官兵都闻风丧胆。
一时间,大地上到处都是起义军的身影,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他们攻城夺府、斩杀贪官,声势浩大得连洛阳的宫殿都能听到远方的呐喊。
可远在涿郡行宫中的杨广,对此却嗤之以鼻。
当内侍慌慌张张地将起义军的奏报呈上来时,他正搂着新选的江南美人饮酒,扫了一眼奏报便随手扔在地上,语气满是不屑:“不过是些刁民作乱,饿极了抢点粮食罢了,地方官吏难道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他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执意要继续东征高句丽。
在他看来,征服高句丽比平定“刁民”
重要得多,只有打赢了这场仗,才能彰显大隋的威严,才能让那些蕃国更敬畏他。
于是,他一面下令地方官吏“严厉镇压,格杀勿论”
,一面催促着涿郡的大军尽快出兵。
可这支号称二百万的隋军,早已是外强中干。
征程遥远,粮饷运输跟不上,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行军;加上连日征战,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甚至偷偷逃跑。
最终,隋军在高句丽的坚城之下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只能狼狈撤军,第一次东征以惨败告终。
杨广却不肯认输。
大业九年,他又一次召集大军,再次东征高句丽。
这一次,隋军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起初进展顺利,连下数城,眼看就要攻到高句丽的都城平壤。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东都洛阳传来了紧急警报:楚国公杨玄感起兵造反,正率领十万大军围攻东都!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当年助杨广夺嫡登基,却落得个“功高震主”
的下场,最终郁郁而终。
杨玄感早就对杨广心怀怨恨,如今见大军东征、国内空虚,便趁机在黎阳起兵,还打出了“清君侧、救百姓”
的旗号,短短几日便聚众十万,直逼洛阳。
杨广听闻“后院起火”
,顿时大惊失色,东都洛阳是大隋的根基,若是被杨玄感攻占,他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家寡人!
他再也顾不上攻打高句丽,当即下令撤军,十万火急地回师救援东都。
这场平叛之战打得异常惨烈,隋军虽然最终平定了杨玄感之乱,却也元气大伤。
而杨广的残暴本性,在平叛后彻底暴露无遗。
他下令大肆搜捕“乱党”
,凡是与杨玄感有过牵连的人,哪怕只是说过一句话,都要被处死。
最终,被诛杀的人多达三万余人,其中一半都是冤死的无辜百姓;株连坐罪的更是不计其数,洛阳城内外,一时间血流成河。
更残忍的是,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曾开仓放赈,救济了无数饥民。
杨广得知后,竟下令将所有领过赈粮的百姓,全部驱赶到东都东郊活埋。
数万名百姓被推入深坑,泥土一层层覆盖下来,他们的哭声震天动地,却丝毫换不来杨广的半分怜悯。
可杨广的残酷镇压,不仅没能平息民愤,反而让百姓们更加绝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起义军,他们拿着锄头、镰刀,与装备精良的官军对抗,哪怕战死,也不愿再受杨广的压迫。
官军四处征讨,却疲于奔命。
这边刚镇压了一处起义军,那边又有新的起义军崛起;打了胜仗也得不到赏赐,打了败仗还要被治罪,士兵们早已无心作战,屡吃败仗。
大隋的江山,早已是烽烟四起、满目疮痍。
百姓流离失所,田野里长满了野草,城池被战火毁坏,到处都是饿死、战死的尸体。
隋朝的灭亡,已然近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