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她便独自在寝殿角落设下香案,对着星月虔诚祭拜,那块刻了字的霹雳木则贴身藏在衣襟里,日夜不离,心中默默祈祷着奇迹降临,能让自己诞下皇子,保住后位。
她哪里知晓,自己这番隐秘行径,早已落入武惠妃安插在她宫中的眼线眼中,一举一动都被悄悄禀报给了对方。
开元十二年秋,凉风卷着落叶掠过宫墙,武惠妃突然神色慌张地闯入李隆基寝宫,“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浑身微微颤抖:“陛下,臣妾今日偶然得知一事,虽惶恐不安,却不敢隐瞒……皇后她……她竟在行巫蛊之术,那木牌上刻着陛下名讳,分明是想咒杀陛下啊!”
李隆基闻言大惊,当即带着内侍闯入中宫。
王皇后见状,心知不妙,想要藏匿霹雳木已来不及。
李隆基一把夺过她怀中的木牌,见上面赫然刻着自己的名字,顿时怒火中烧:“王氏!
朕待你不薄,你竟如此歹毒!”
“陛下息怒!
臣妾只是想要求子,绝无咒杀之心啊!”
王皇后哭着辩解:“这都是守一转告的方法,臣妾一时糊涂……”
可此时的李隆基早已被怒火吞噬了理智,他猛地一甩袖,厉声喝道:“事到如今还敢狡辩!”
当即命人拟诏,废黜王皇后为庶人,打入冷宫幽禁。
王守一也未能幸免,一道赐死的圣旨很快送到府中。
这位曾在唐隆政变中助李隆基平定叛乱的国舅,转瞬之间成了刀下亡魂。
曾经风光无限的皇亲国戚,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与冤魂,宫墙内的风云变幻,竟比长安的秋风还要凛冽无情。
被废的王皇后在冷宫中日夜以泪洗面,回想起当年与李隆基并肩作战的岁月,再看看如今的境遇,终于忧愤成疾。
次年深秋,这位曾助李隆基定天下的女子,在孤寂中悄然离世。
消息传到李隆基耳中,他或许有过片刻的怅然,却很快便被武惠妃的柔情蜜意冲淡。
王皇后一死,后位便空了出来。
武惠妃满以为自己能顺理成章地入主中宫,李隆基也确有此意。
可当他在朝会上提出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陛下,武氏乃则天皇后族人,当年武周之乱历历在目,岂能再让武氏女子为后?”
御史潘好礼直言进谏:“何况惠妃虽育有皇子,但其心术不正,若立为后,恐乱朝纲!”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议,提及武则天篡唐旧事,劝李隆基三思。
李隆基虽宠信武惠妃,却也深知朝臣忌讳,只得暂时放下立后之事。
武惠妃得知消息,气得砸碎了心爱的玉簪:“一群老顽固!
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都臣服于我!”
她明白,仅凭皇帝的宠爱远远不够,必须在朝堂上找到可靠的盟友。
这个盟友,很快便主动送上门来。
主动向武惠妃示好的,是吏部侍郎李林甫。
此人乃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表面上待人温和,笑容可掬,背地里却阴狠狡诈,时人都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
“口蜜腹剑”
一词,便是由此而来。
李林甫早已觊觎相位,却苦于没有门路。
他知道高力士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宦官,便想托他引荐。
可高力士深知相位事关重大,不敢轻易插手,只点拨道:“如今宫中最得势的是谁,李大人该比谁都清楚。
若能得她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李林甫茅塞顿开,当即备下厚礼,托人转交给武惠妃,许诺若能助他登上相位,必当全力支持寿王李瑁(即李清,后改名)成为储君。
武惠妃正需朝臣助力,双方一拍即合。
“陛下,那李林甫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办事干练,又极懂礼数。”
武惠妃在李隆基耳边吹起了枕边风:“前日他还向臣妾打听寿王的功课,说皇子聪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呢。”
李隆基本来宠爱武惠妃言,对她听计从,再加上李林甫确实有些才干,没过多久便将李林甫擢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次年又升任礼部尚书,很快便执掌兵部、兼中书令,成了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臣。
李林甫上位后,立刻投桃报李,开始为武惠妃的夺嫡大计铺路。
他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