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芸回到家中,突然感到一阵空落落的。这些年来,她早已习惯了丈夫时常外出,可每次分别,心里总还是会泛起不舍。
正当她收拾着早饭的碗筷时,韩老汉一来,这寂静就被打破了。
“老三走了?”韩老汉站在院子里,手里还拿着锄头。
“嗯,刚送到青石镇。”柳芸放下手中的活计,给他倒了杯茶,又端来一盘自己做的果酱酥饼。
韩老汉尝了一口,连连称赞:“好吃,好吃!这手艺越发见长了。”他放下点心,又小心翼翼地问:“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插秧?”
“家里面刚收了一百亩地的收益。”柳芸笑着说道。
韩老汉这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瞧我这记性,都忘了你们家现在是地主了。”
两人又商量了农忙后的翻新事宜,韩老汉拍着胸脯保证一个月内办妥。柳芸坚持要给帮工添些工钱,韩老汉只是摆手,叮嘱她别顿顿做肉汤就行。
送走韩老汉后,柳芸想起卫县令要来村里视察的事,便去村长家借铜锣通知村民。
“柳娘子来了。”村长媳妇热情地招呼她进屋。
柳芸婉拒了喝茶的邀请,直接说明来意。村长爽快地答应了,但在她准备离开时,柳芸又一次看到了村长那欲言又止的复杂眼神。
“村长,有什么话直说就是。”柳芸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没事没事,”村长连忙摆手,脸上堆满笑容,“这可是咱们村的荣耀时刻,你赶紧去通知大家伙儿做好准备!”
看着柳芸离开的背影,村长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想起村里那些闲言碎语,不由得叹了口气。一个女子,不安分地守着相公读书,反而去做起了生意,这在乡里人看来,终究是不太妥当的。
柳芸当然知道村里人的想法,但她选择视而不见。
柳芸拿着铜锣走在村里的小道上,一边敲一边扯着嗓子喊话。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梢洒落在她身上,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的声音因为连续喊话而变得有些沙哑,但依然响亮。
“待到开春田里插秧,卫县令要来观摩农事!大家都听好了!”
村道两旁的农家小院里,陆续探出几个好奇的脑袋。有人推开院门,有人站在门槛上张望,还有人索性走出来打听详情。
“柳姑娘,卫县令真要来咱们村?”赵嫂一边擦着手上的水渍,一边急切地问道。
柳芸放下铜锣,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千真万确。这可是咱们村的大事,大家伙儿都得上心。”
一圈溜下来,她的喉咙喊得火辣辣的疼,不由得暗自腹诽:要是自己当了村长,第一件事就是让韩木匠打造个传声筒。这铜锣喊话的方式实在太伤嗓子了。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整个韩家村都沸腾起来。村民们比过年还要积极,一大早就起来洒扫庭院。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窗户擦得明亮透亮,就连常年积攒的蛛网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文氏家的动静最大,婆媳几个把年节的新衣从箱底翻出来,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抖褶子。阳光下,几件艳丽的衣裳随风轻轻摆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