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里走,另一个展台上,摆放着一个被纵向剖开的圆柱形金属物体,内部结构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管道、阀门、燃烧室清晰可见。
牌子上写着:“火箭动机试验品”
。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甚至有些颤抖:“各位请看,这是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它不依赖空气中的氧气,自己携带燃料和氧化剂,可以在几乎没有空气的高空甚至外太空工作。
它的推力巨大,理论上,足以将物体推到极高的度,甚至……甚至送出我们脚下的大地!”
这话一出,连一些见多识广的科学家都皱起了眉头,仔细端详着那冰冷的金属造物,试图理解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概念。
而普通民众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送出大地?那不成窜天猴了?”
“乖乖,这玩意儿要是能带个炸弹,那还了得?”
此外,还有小巧玲珑但功能强大的电子管计算机模型、初步合成的尼龙纤维样品、高精度机床的工作录像……每一件展品,都像一扇窗口,透露出这个新生国度在科技领域令人震惊的积累和雄心。
人们围着展台,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好奇、兴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那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的热情,就像被点燃的干柴,呼啦啦地烧遍了每个人的心头。
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几乎都被这次大会的消息占据了大半版面。
硕大的黑体标题写着:“唐启先生宣布成立华夏科学院,科学为国本!”
“科技功臣受勋,华夏开启新纪元!”
“走近未来:雷达、火箭惊艳亮相北平!”
配图是唐启为科学家授勋的庄严瞬间,以及那些尖端展品的特写照片。
科学家们的肖像和事迹,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高规格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奇技淫巧”
的工匠,而是被尊奉为英雄、民族脊梁。
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真的如同预期的那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
学校里,孩子们围着老师问什么是电波,什么是火箭;书店里,那些原本无人问津的科普读物、数理教材被抢购一空;就连茶馆酒肆里,老百姓的谈资,也从往日的家长里短,多了不少关于“科学”
这个新鲜而又神圣的话题。
然而,在这片如火如荼的热烈景象背后,并非没有阴影。
在北平城另一处隐秘的深宅大院里,气氛就截然不同。
窗帘紧闭,光线昏暗,几个穿着长衫或西服的身影围坐在一张雕花红木圆桌旁,桌上的茶水已经凉了,却没人有心思去碰一下。
一个留着山羊胡、眼神阴鸷的老者,用指关节敲着桌上摊开的报纸,声音沙哑:“都看到了吧?闹出这么大动静!
唐启这小子,是铁了心要走这条路了。
科学?哼,不过是些奇技淫巧,蛊惑人心罢了!”
他对面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像个文明书生的人,忧心忡忡地接口:“李公,不可小觑啊。
您看这报纸上说的,雷达、火箭……这些玩意儿,咱们听都没听说过。
若是真让他们搞成了,这……这力量,恐怕……”
“力量?”
另一个面相凶狠的胖子冷哼一声,他是掌管旧军队残余势力的实力派,“再厉害的家伙什,也得有人用!
咱们在南方,在西北,还有那么多弟兄,那么多条枪!
他唐启才安稳了几天?就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我看他是忘了,这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
是靠枪杆子!”
那个被称作李公的老者摆了摆手,示意胖子稍安勿躁,他眯起眼睛,眼里闪过一丝狡黠和狠毒:“枪杆子,自然不能丢。
但光靠硬碰硬,眼下恐怕不是时候。
唐启如今风头正劲,民心也在他那边。
我们得等,得像毒蛇一样,盘起来,找到他的七寸,再一口咬下去!”
他压低了声音,“他搞这个科学大会,张扬得很,各处的人马调动,防卫总有疏漏的时候。
听说,那些得了奖的科学家,可是他的宝贝疙瘩……要是其中一两个,出了点什么‘意外’……”
房间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金丝眼镜迟疑地说:“这……会不会太冒险?打草惊蛇?”
李公阴恻恻地笑了:“冒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就是要让他知道疼,知道怕!
让他明白,这华夏,还不是他唐启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
得让他分心,让他乱!
我们才好有机会。”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这件事,要做得干净,要像意外。
具体怎么安排,你们下去斟酌。
记住,要么不做,要么,就让他痛彻心扉!”
一股冰冷的杀意,在这间昏暗的密室里弥漫开来,与外面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