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粉末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线圈过热后的焦糊味,一种专属于工业与研究的、略显刺鼻但让人精神振奋的气味。
一台结构复杂、泛着金属冷光的内燃机原型机被固定在厚重的基座上,周围连接着各式各样的仪表、管路和临时搭设的传动装置。
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的蓝色工装、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学生,正满头大汗地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他的眼神专注得可怕,紧紧盯着那台沉默的机器,仿佛它是活物。
旁边,站着一位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正是刚从日本归来不久的陈建功博士。
他此刻也挽起了衬衫袖子,露出略显白皙的手腕,眉头微蹙,看着年轻学生的操作,以及仪表盘上那些纹丝不动的指针。
“小王,别急,深呼吸。”
陈博士的普通话带着江浙口音,但语气很温和,“思路要清晰。
我们上次改进了进气道的涡流设计,理论计算,功率应该能提升至少百分之八。
但现在连启动都困难……问题可能出在……点火时序上?或者,是燃油的雾化效果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你再回想一下我们昨天校准喷油嘴压力的过程,有没有哪个环节可能存在累积误差?”
那个被叫做小王的学生,用胳膊擦了擦快流到眼睛里的汗水,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黑色的油渍。
他舔了舔因为紧张而有些干的嘴唇,带着浓重的关中口音回答道:“先生,喷油嘴的压力,俺……我是严格按照您给的数据调的,反反复复查了三遍!
时序控制齿轮的啮合角度,也是对照图纸,一分一毫都不敢差。
可这机器,它就是……就是倔得很,不听使唤!”
他的语气里带着沮丧,也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1893年9月8日,陈建功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今浙江省绍兴市)。
1921年,陈建功的第一篇论文《theoresonfiteprocts》在《东北数学杂志》表了。
这是中国学者在国外最早表的一批数学论文之一。
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2o世纪2o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
这位前辈,是我最敬佩也是最讨厌的,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几何数学、离散数学的第一代教材,就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老实交代,你们大学挂了几科?
加更章节,点个催更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