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这么一支小部队?真要打安南,我们直接派两个师过去不就得了?”
唐启神秘地笑了笑:“松坡兄啊,战争不是光靠人多就能赢的。
这支特种部队,将来会有大用场。”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报告声。
这次是电报房的值班员,手里拿着一份新收到的电报。
“总督,德国驻昆明领事馆来的密电。”
唐启接过电报,快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有意思,德国人同意转让山东给我们,以交换我们的钨矿和橡胶。”
蔡锷凑过来:“德国人?他们不是正跟英国人打仗吗?咋个还顾得上跟我们做生意?”
"
正因为他们在打仗,才更需要战略物资。
"
唐启解释道,“德国的工业实力很强,但资源匮乏。
我们的钨矿是制造穿甲弹的关键材料,橡胶更是军用车辆必不可少的。”
蔡锷挠挠头:“那我们帮德国人,不是跟英国人作对?”
唐启拍拍蔡锷的肩膀:“松坡兄啊,国际政治没得永远的敌人,也没得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英国人拒绝我们的条件,我们自然要找别的出路。”
他走到保险柜前,转动密码盘,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我拟定的《西南工业展五年计划》,里面详细列出了我们需要从德国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清单。
松坡兄,你明天亲自去趟德国领事馆,把这份文件交给冯·克莱斯特领事,就说我们愿意在合理范围内与德国合作。
但结算必须是黄金。”
蔡锷接过文件,神情有些犹豫:“老唐,这事要不要先跟其他几个省的督军通个气?我怕他们晓得了会有意见。”
"
暂时不用。
"
唐启摇摇头,“等事情有了眉目再说。
现在告诉他们,只会走漏风声。”
蔡锷点点头,将军帽戴正准备离开,突然又想起什么:“对了,朱尔典那边咋个回复?”
唐启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滇池:“就回他八个字,‘尊重决定,保持沟通’。”
待蔡锷离开后,唐启重新坐回办公桌前,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皮质封面的笔记本。
他翻开最新的一页,用钢笔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写道:
“1914年9月28日,英法拒绝以中南半岛主权换取我方支持。
意料之中。
下一步:1加强与德技术合作;2加兵工厂扩建;3特种部队训练必须按期完成;4启动北美破产计划”
写到这里,唐启的笔尖停顿了一下。
最后的北美计划是他最不愿启动的方案,那意味着将会有很多人回不到这个祖国。
但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比谁都清楚,有时候和平必须用铁与血来扞卫。
窗外,夕阳西下,将总督府的影子拉得很长。
唐启合上笔记本,揉了揉酸的眼睛。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这个古老国家的命运。
"
报告!
"
又一声报告打断了唐启的沉思。
“进来。”
这次是机要秘书,手里捧着一摞文件:“总督,这是今天各兵工厂的生产报表,还有新到的美国《科学》杂志,您特别嘱咐要第一时间送来的。”
唐启眼前一亮,接过那本英文杂志。
作为穿越者,他深知科技就是力量,因此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
他快翻阅着杂志,突然在一篇关于内燃机技术进展的文章前停了下来。
"
好得很!
"
唐启兴奋地拍了下桌子,把秘书吓了一跳,“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技术!
去,立刻给驻纽约的商务代表电报,让他不惜代价把这篇论文的作者请到中国来,待遇随便他开!”
秘书匆忙记下指示退了出去。
唐启继续研究那篇文章,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坦克动机的改进上。
虽然西南军已经秘密研制出了几辆原型坦克,但机动性和可靠性还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第二天,蔡锷匆忙进入办公室,各个部门都在忙着进行基建、教育、只有军部最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