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的昆明,阵雨时断时续。
在结束了桂省海军学校的仪式后。
唐启坐在总督府那间朝西的办公室里。
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顾不上吃饭,手里那份李根源刚交上来的《西南六省教育振兴五年计划》让他越看越不对劲。
"
格老子的,这写的都是些啥子玩意儿?"
唐启把文件啪地摔在红木办公桌上,震得茶杯里的水溅出来,在泛黄的纸张上洇开一片深色痕迹。
他扯开风纪扣,试图用凉爽平息内心的烦躁。
秘书小跑着进来,手里捧着刚到的《申报》,看见总督大人脸色不对,说话都带着颤音:“总、总督,今日的报纸”
唐启一把抓过报纸,头版头条赫然用蝇头小楷印着《论西南国中之国现象》,那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看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夫西南者,向为朝廷藩屏,今唐氏擅专,置学堂而悖圣教,兴洋器以乱纲常”
读到第三段时,唐启突然把报纸揉成一团砸向墙角。
他猛地站起来,军靴在地板上跺出闷响:"
卧槽!
我他娘忘了白话文这茬!
"
这个穿越前在军工研究所天天写技术报告的现代人,直到此刻才惊觉自己犯了个致命错误,1914年的中国,老百姓根本看不懂这些文绉绉的官样文章!
办公室里的自鸣钟当当敲了七下,唐启盯着钟摆呆。
造枪造炮他在行,可文化战线上的仗该怎么打?他想起上个月去桂省视察新军舰时,码头工人对着"
秦皇号"
的铭牌嘀咕着写的啥的样子。
"
小王!
马上通知教育司、民政司的人过来开会!
"
唐启抓起钢笔在台历上划拉,墨水晕开像团乌云,“再让《滇报》《西南日报》的老陈带着他们最好的笔杆子过来!”
唐启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急促的声响。
后世1915年独秀先生才会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
而现在才1914年6月底,文言文还是绝对的主流,老百姓和知识分子之间隔着巨大的语言鸿沟!
李根源更加困惑了:“总督,这是要?”
"
我们要成立一个’文化复兴委员会’。
"
唐启一字一顿地说,“从今天起,西南六省所有官方文书,一律改用白话文书写。
民间戏曲、说书、报刊,全部要推广通俗易懂的白话!”
总督府议事厅。
二十多名官员分坐两侧,中间还坐着几个衣着朴素的说书人和民间艺人,显得格格不入。
唐启站在上,背后挂着一幅巨大的西南六省地图。
"
诸位,"
唐启开门见山,“今天叫大家来,是要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从即日起,西南政府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由我亲自担任主任,李根源任副主任。”
下面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财政司长王世仁忍不住问:“总督,这’文化复兴’是何意?是要恢复科举吗?”
唐启摇头:"
恰恰相反。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八股文,而是让老百姓都能听懂、看懂的文化!
"
他拿起一份刚印出来的《西南日报》,“从今天起,我们的报纸全部改用白话文印刷。”
教育司长刘文典皱眉道:“总督,这恐怕不妥吧?自古文书皆用文言,突然改为白话,会不会显得不够庄重?”
"
庄重?"
唐启冷笑一声,"
老百姓看不懂的庄重有什么用?"
他转向那几个民间艺人,“张师傅,您给大家唱一段《杨家将》听听。”
年近六旬的说书人张德山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用地道的云南腔唱道:“话说那杨六郎,镇守三关威风凛,辽兵见了心胆寒”
唱完一段,满堂喝彩。
唐启问刘文典:“刘司长听得懂吗?”
“自然听得懂。”
"
那好,"
唐启又拿出一份公文,“请您把这份征兵告示念给大家听听。”
刘文典接过文件,磕磕绊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