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唐启来到昆明郊外的兵工厂。
这座由他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军工基地正在全运转,蒸汽机的轰鸣声几里外都能听见。
厂长是个留德归来的工程师,见到唐启立刻小跑过来汇报。
"
督军,滇一式’步枪的日产量已经提高到两百支,迫击炮也能保证每天五门。
"
厂长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疲惫而自豪的笑容,“工人们都是三班倒,不少老师傅已经三天没回家了。”
唐启点点头,走进嘈杂的车间。
热浪扑面而来,混合着钢铁、机油和汗水的气味。
他看到一位白老师傅正手把手教年轻学徒校准枪管,两人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
"
老哥,辛苦了。
"
唐启上前搭话。
老师傅抬头一看是总督亲临,慌忙要行礼,被唐启拦住。
"
督军大人,"
老人声音沙哑,“不辛苦!
老汉我打了一辈子铁,就等着造枪打天下的这天哩!”
唐启心头一热。
他环顾四周,现不少工人都在偷偷看他,眼神里满是崇敬和期待。
这些普通人或许不懂什么革命大义,但他们知道西南已经过上了好日子。
"
告诉大家,"
唐启提高声音,“再坚持半个月,等北伐胜利了,我亲自给每个人奖金!”
车间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
唐启在人群中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是老兵杨德福,他曾经的警卫员,现在负责兵工厂的保卫工作。
老人正用粗糙的手掌抹眼泪,见唐启看过来,赶紧挺直腰板敬礼。
"
老杨,你怎么也在这?"
唐启走过去关切地问。
他记得上个月刚给这位参加过重九起义的老兵办了退休手续。
"
报告督军!
"
杨德福声音洪亮,"
老汉我闲不住啊!
听说要打袁大头,我把我家那小子也带来了!
"
他转身朝车间角落喊道,“狗娃子,过来!”
一个十七八岁的瘦高青年小跑过来,怯生生地站在唐启面前。
唐启注意到他穿着崭新的军装,明显是刚入伍的新兵。
“这是”
"
我儿子!
"
杨德福骄傲地说,“我家三代当兵为生,就等着这一天!
狗娃子虽然没打过仗,但枪法准得很!
督军要是不嫌弃,就让他跟着北伐军去吧!”
唐启喉头一紧。
他想起历史上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眼前这对父子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他郑重地向青年回了个军礼:“叫什么名字?”
"
报告督军,杨、杨继光!
"
青年紧张得结巴。
"
好名字。
"
唐启拍拍他的肩膀,“明天去蔡锷将军的部队报到吧。”
离开兵工厂时,唐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让司机绕道去火车站,想看看装甲列车的改装进度。
铁轨上停着三列正在改造的火车,工人们在德国工程师指导下焊接钢板、安装炮座。
这将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支装甲列车部队,搭载着重炮和马克沁机枪,成为北伐军的王牌。
"
督军,"
负责该项目的德国顾问用生硬的中文说,“按照您的设计,我们在车头加装了铲形装甲,可以推开铁轨上的障碍物。”
唐启满意地点头。
他蹲下身,检查列车底部的防地雷装置,这是他从现代反恐装甲车上学来的设计。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成型的地雷战术,但他必须未雨绸缪。
“弹药储备如何?”
"
足够进行一周的高强度作战。
"
德国顾问递给他一份清单,“不过您要求的那个特殊炮弹”
唐启会意地眨眨眼。
那是他秘密研的白磷弹,在这个年代堪称大杀器。
他打算只在最关键的时刻使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