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1月的昆明,秋风带着丝丝凉意掠过五华山。
唐启站在总督府办公室的窗前,手中捏着一份刚刚破译的电报,眉头紧锁。
窗外银杏树的叶子已经泛黄,在夕阳下如同燃烧的火焰。
"
总督,这是’鼹鼠’刚送来的情报。
"
徐长三推门而入,将一份加密文件放在红木办公桌上,声音压得极低,“袁世凯已经恼羞成怒了。”
唐启转身,军靴在地板上出清脆的声响。
他拿起文件,目光迅扫过那些触目惊心的文字:“斩行动…唐启、蔡锷、李根源…不惜一切代价…”
"
果然如此。
"
唐启冷笑一声,将文件递给身旁的徐长三,“袁世凯这是黔驴技穷了。”
徐长三接过文件,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总督,形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
根据情报交叉比对,袁世凯至少派出了三组杀手,已经潜入西南。”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唐启走到墙上的军事地图前,手指划过云贵川渝湘桂六省,沉声道:“立即启动’盾牌’行动,加强所有领导人的安保。
通知利剑小队,抽调最精锐的二十人组成贴身警卫组。”
"
是!
"
徐长三立正敬礼,又犹豫道,“总督,您下周在云南讲武堂的演讲是否考虑取消?那里人员复杂,风险太高。”
唐启摇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展现我们的决心,岂能因怕死而退缩?”
徐长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深深叹了口气:“我会让’深潜者’小组加紧追查内鬼。”
夜幕降临,昆明城华灯初上。
在城西一处隐蔽的院落里,利剑小队副队长赵铁峰正在布置任务。
这位三十出头的汉子脸上有一道从眉骨延伸到下巴的伤疤,在煤油灯下显得格外狰狞。
"
一组负责总督府外围,二组负责出行路线排查,三组跟我做贴身警卫。
"
赵铁峰的声音沙哑却有力,“记住,总督的命比我们金贵百倍,必要时用身体挡子弹!”
"
是!
"
十二名队员齐声应答,声音压得极低却充满力量。
角落里,新调来的队员王石头小声问身旁的老兵:“副队长脸上的疤…”
"
湘西会战时侦查敌情留下的。
"
老兵神色肃穆,
赵铁峰似乎听到了议论,转头瞪了王石头一眼:“菜鸟,明天开始你负责检查总督的座驾。
每一寸钢板、每一个螺丝都要摸三遍!”
"
明白!
"
王石头挺直腰板,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接下来的日子,昆明表面平静如常,暗地里却暗流涌动。
唐启的行程被严格保密,出行路线每天变换三次,连喝的水都要经过三道检验。
利剑小队的成员们几乎不眠不休,眼睛熬得通红。
11月15日凌晨,徐长三匆匆敲响唐启的房门:“总督,查到了!
深潜者’可能是讲武堂的一名教官,化名张明远,真实身份是袁世凯的密探。”
唐启披衣起身,眉头紧锁:“证据确凿吗?”
"
八成把握。
"
徐长三递上一份档案,"
此人三个月前从倭国东京留学归来,背景资料有伪造痕迹。
而且…"
他压低声音,“我们截获的密电显示,杀手已经与他取得联系。”
唐启沉思片刻,突然笑了:“好,那就用一招引蛇出洞。
明天的演讲照常进行,但安保方案要调整。”
"
总督!
"
徐长三大惊,“这太危险了!”
"
革命哪有不危险的?"
唐启拍拍徐长三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知赵铁峰,按b计划执行。”
第二天清晨,云南讲武堂的操场上人头攒动。
数百名学员整齐列队,眼中满是期待。
他们大多不知道,在周围的屋顶、树丛和建筑里,隐藏着五十多名全副武装的利剑队员。
赵铁峰穿着学员制服,站在队伍第一排,右手始终按在腰间的手枪上。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可疑迹象。
按照计划,真正的唐启将在演讲开始前五分钟从侧门入场,而此刻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替身。
"
队长,东侧围墙现可疑人影。
"
一位利剑成员小跑着到赵铁峰的耳边报告。
赵铁峰不动声色地打了个手势:“继续监视,不要打草惊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