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的初夏,西南六省总督府内,唐启站在窗前,凝视着庭院里那棵百年银杏。
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摇曳,如同这个动荡年代里飘摇的华夏大地。
他摩挲着手中那份来自北京的电报,指节因用力而白。
"
总督,徐队长到了。
"
副官轻声禀报。
"
让他进来。
"
唐启转过身,将电报扔在红木办公桌上,纸页上"
袁世凯当选大总统"
几个字格外刺目。
徐长三迈着标准的军人步伐走进办公室,立正敬礼。
这位利剑大队的前任队长如今肩头多了两颗将星,眉宇间的锐气却丝毫未减。
"
坐。
"
唐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自己则踱步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长三,你看这局势。”
徐长三的目光随着唐启的手指移动,从北京到武汉,再到广州、上海,最后停留在西南六省的版图上。
"
袁世凯赢了选举,北洋派系却内斗不止。
"
唐启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而我们西南政府威望日盛,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徐长三点头:“兵工厂泄密案和攀钢事件绝非偶然。
属下怀疑,有组织的情报网络已经渗透进来。”
唐启猛地转身,眼中精光乍现:“正是如此!
所以我要你组建’西南调查统计局’,由你任任局长,铁柱任执行处长。
即刻启动’水龙头计划’。”
"
属下明白。
"
徐长三挺直腰板,“对内肃清蛀虫,对外构建情报网,绝不让革命果实被破坏。”
唐启走到办公桌前,拉开抽屉取出一份文件:"
这是特别经费和人员名单。
记住,我们的敌人不仅在北洋,更在那些外国使馆里。
"
他顿了顿,“尤其是倭国人。”
昆明城西的军需处仓库外,张铁柱带着三名调查局特工潜伏在暗处。
这位身材魁梧的执行处长此刻像只蓄势待的猎豹,紧盯着仓库侧门。
"
处长,目标出现了。
"
耳边的微型对讲机传来监视点的报告。
张铁柱眯起眼睛,看到军需处后勤科科长赵德贵鬼鬼祟祟地溜出侧门,腋下夹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他打了个手势,两名特工立即从两侧包抄过去。
"
赵科长,这么晚还在加班?"
张铁柱从阴影中走出,声音不大却如惊雷炸响。
赵德贵浑身一颤,公文包"
啪"
地掉在地上,几份文件和银元散落一地。
他脸色煞白:“张、张处长,我这是…”
"
带走!
"
张铁柱一声令下,特工们迅控制住赵德贵。
他弯腰捡起文件,借着月光看清了上面的内容,军需物资的虚假报价单,上面盖着三家商号的印章。
审讯室里,徐长三亲自坐镇。
赵德贵在证据面前很快崩溃,供出了与旧商人勾结虚报价格、中饱私囊的犯罪事实。
"
总督批示了。
"
徐长三将文件递给张铁柱,“明日午时,公开枪决。”
张铁柱眉头微皱:“是不是太重了?按律该是十年监禁。”
徐长三摇头:“总督说,乱世用重典。
我们刚成立就碰上这种案子,必须立威。”
次日正午,昆明城中心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赵德贵被押上临时搭建的高台,面如死灰。
唐启亲自到场,他一身戎装,目光如炬。
"
诸位同僚、同胞!
"
唐启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革命尚未成功,却有人已经开始腐蚀我们的根基!
今日严惩贪腐,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西南政府绝不容忍蛀虫!”
枪声响起,全场肃然。
人群中几个穿着体面的商人悄悄退场,额头渗出冷汗。
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间,一支商队正沿着茶马古道缓缓前行。
领头的马帮汉子皮肤黝黑,腰间却隐约露出不同于寻常商人的精良武器。
"
站住!
边防检查!
"
一队士兵从山石后闪出,为的军官正是化了装的张铁柱。
"
军爷,我们是正经商人。
"
领队赔着笑脸递上路引,“从缅甸运些玉石毛料。”
张铁柱接过路引,仔细检查:"
缅甸来的?怎么口音像福建人?"
他突然出手,一把扯开领队的衣襟,内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