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庆祝抗战胜利8o周年,看完最新章记得看大阅兵。
1912年4月,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地区。
1912年出版的《盐边厅乡土志》,其中写道:“磁石(磁铁矿),亦名戏(吸)石,产白水江(即今金沙江)边,能戏(吸)金铁。”
攀枝花铁矿现应该是2o世纪3o年代。
1937年四川会理生山崩,由于损失巨大,政府派地质专家常隆庆前往调查,顺便对攀西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现攀西地区有大量可开采的铁矿石。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数千名工人已经聚集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
他们穿着粗布衣衫,脚踩草鞋,脸上写满了期待与好奇。
在他们面前,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站着一位身材挺拔、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
唐启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西南特有的湿润空气。
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今天这个日子的意义。
"
各位工友,各位同胞!
"
唐启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不需要扩音器就能传遍整个场地,“今天,我们在这里,正式启动’攀钢计划’!”
台下爆出一阵欢呼声。
唐启等待声浪平息,继续道:“这座钢铁厂建成后,初期年产钢量将达到二十万吨!
这将是我们龙国西南地区第一座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二十万吨。
这个数字在唐启原本的时代微不足道,但在1912年的中国,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他清楚地记得历史书上记载,1912年全国钢产量不过区区几万吨。
"
我知道,有人会问,为什么选择攀枝花?"
唐启环视众人,"
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有金沙江提供充足的水源,更重要的是。
"
他停顿了一下,“这里有你们,有千千万万愿意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唐启看到前排几个年轻工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
从今天起,我们将修建通往矿区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高炉和厂房。
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唐启在此承诺,"
他举起右手,“我将与诸位同吃同住,共同奋斗,直到第一炉钢水流出!”
仪式结束后,唐启没有立即离开,而是走下台去,与工人们一一握手交谈。
这是他穿越两年来养成的习惯——不摆官架子,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
总督大人,"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工人怯生生地问道,“听说您要教我们认字?”
唐启微笑着点头:“不仅认字,还要教你们机器操作、安全生产知识。
晚上会有夜校,白天工作结束后,愿意学习的都可以来。”
老工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五十多岁了,还能学吗?”
"
当然可以,"
唐启拍拍他的肩膀,“学习不分年龄。
您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年轻人需要向您学习的。”
不远处,德国工程师汉斯·穆勒正与他的美国同行约翰·史密斯低声交谈。
"
这位唐总督不简单,"
穆勒用德语说道,“他提出的高炉设计方案,连柏林工业大学的最新研究都没达到那种水平。”
史密斯点点头:“更奇怪的是,他坚持核心技术必须由中国工程师掌握。
我们只是顾问,没有决策权。”
"
而且他那些管理方法,"
穆勒皱眉,“流水线作业、八小时工作制、安全生产规范…这些理念在欧洲都算先进,他怎么会…”
两人的对话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唐启的席助理周明快步走来:“两位先生,总督请你们去临时指挥部,讨论铁路线路规划。”
指挥部设在附近一座刚搭建的木屋内,墙上挂满了手绘的地图和设计图。
唐启正与几名中国工程师讨论着什么,见两位外国专家进来,立即切换成流利的德语:“穆勒先生,史密斯先生,请过来看看这个地形图。”
穆勒惊讶于唐启的德语水平,更惊讶于他对工程细节的把握。
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唐启几乎主导了整个会议,对各种技术参数信手拈来。
会议结束后,周明递给唐启一份电报:“总督,川东来的,关于水泥供应的问题。”
唐启眉头紧锁:"
又延迟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
他沉思片刻,“通知后勤部,立即启动备用方案,从滇省调运。
同时派人去查,为什么川东方面总是无法按时交货。”
周明犹豫道:“可是滇省路途遥远,运费会很高…”
"
比起工程延误的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