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湿冷,唐启紧了紧身上的藏青色长衫,站在财政司大楼的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街道。
三月的春城本该是繁花似锦,可街上的行人却大多面带愁容。
"
唐督办,您在看什么?"
秘书小李轻声问道,将一杯热茶放在桌上。
唐启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锁定在街角一处异常热闹的摊位上。
几个穿着西式服装的男子正操着半生不熟的滇省方言,向围拢的少数民族村民兜售着什么。
"
那些是什么人?"
唐启指向窗外。
小李顺着方向看去,皱了皱眉:“回督办,那是外国银行的代理人,最近在城里很活跃。
他们用外币兑换村民的北洋银元,据说汇率很’优惠’。”
唐启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
他放下茶杯,大步走向门口:“备车,我要亲自去看看。”
十分钟后,唐启换了一身普通商人的装束,带着小李来到了那个摊位附近。
他们装作路人,站在一旁观察。
"
老乡,你看这英镑多漂亮!
英国女王头像,含金量十足!
"
一个金碧眼的外国人用蹩脚的中文吆喝着,“一块钱英镑换你五块北洋银元,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围着摊位的多是彝族、白族村民,他们穿着传统服饰,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银元券,脸上写满犹豫。
一位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颤巍巍地递上十块银元:“换两块英镑,给孙子留个念想。”
外国人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迅收下银元,递出两张皱巴巴的纸币:“拿好了,这可是大英帝国的钱,比你们这破纸值钱多了!”
唐启看得真切,那两张所谓的"
英镑"
纸质粗糙,印刷模糊,明显是伪造的。
他正要上前制止,却被小李拉住了袖子。
“督办,不可打草惊蛇。
这些人背后都有势力,我们得从长计议。”
唐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
他继续观察,现这些外国代理人专挑信息闭塞的少数民族村民下手,用各种花言巧语骗取他们手中的银元、银两,甚至直接收购他们带来的山货,价格压得极低。
"
一斤上好的普洱茶,就值这么点钱?"
一个背着竹篓的傣族妇女接过几张花花绿绿的外币,满脸困惑。
"
大姐,这可是法国法郎,在昆明城里能买好多东西呢!
"
代理人信誓旦旦地说。
唐启再也看不下去了。
他转身离开,脸色阴沉如水:“回办公室,立刻通知周天来见我!”
财政司长周天半小时后匆匆赶到。
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戴着圆框眼镜,一副书生模样,但眼神中透着精明干练。
"
唐督办,您找我?"
周天擦了擦额头的汗,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唐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
把你知道的滇省金融现状,一五一十告诉我。”
周天叹了口气,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文件:“正要向您汇报。
情况比想象的更糟。”
他展开一张图表:“北洋政府行的银元券在滇省贬值已达三成,而外国货币趁机大量涌入。
法郎、英镑、美元、倭元…五花八门,汇率混乱不堪。”
唐启接过文件,眉头越皱越紧:“这些外币有多少是真的?”
"
据我们调查,市面上流通的外币至少四成是伪造的。
"
周天推了推眼镜,“更严重的是,投机分子利用山区少数民族信息闭塞,用这些假外币低价收购他们的物资,一转手就是暴利。”
唐启猛地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这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
还不止如此。
"
周天继续道,“有些外国银行与本地奸商勾结,在偏远地区设立’兑换点’,强迫村民用银两、银元兑换他们的纸币,然后这些硬通货就被运往国外。”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1911年蔡锷创办的云南全省公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