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冬日难得放晴,唐启站在总督府二楼的窗前,手中捏着一份刚刚送达的电报,指尖因用力而微微白。
窗外滇池波光粼粼,远处西山如黛,这本该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早晨,可电报上的内容却让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
孙文通电袁大头,只要清帝退位,便让出总统一职…"
唐启低声念出电报内容,嘴角扯出一丝冷笑,“好一个驱除鞑虏的革命领袖。”
他将电报捏成一团,转身走向书房。
红木地板在军靴下出沉闷的声响,如同他此刻压抑的怒火。
书房内,檀香袅袅,几份报纸散落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头版头条无不是关于南北和谈的消息。
"
来人!
"
唐启突然提高声音。
副官陈志明应声而入,军装笔挺,神色恭敬:“总督有何吩咐?”
"
立刻召集参谋部全体成员,一小时后在会议室开会。
"
唐启顿了顿,“另外,让《滇报》的主编赵世荣也来一趟。”
陈志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军人的素养让他没有多问,只是立正敬礼:“是!”
待副官退出,唐启从书桌抽屉中取出一叠手稿,纸张已经有些泛黄,显然准备了有些时日。
他快翻阅着,不时用钢笔在页边做些标记。
这些文字是他近半年来秘密准备的,就等着这样一个时机。
"
革新派…工农党…"
唐启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西南这片天,是时候变一变了。”
一小时后,总督府会议室。
十余名军官和文官围坐在长桌旁,气氛凝重。
唐启端坐位,面前摊开的是那份电报和多份报纸。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
"
诸位,历史正在我们眼前转折。
"
唐启开门见山,“孙先生已经决定将大总统之位让给袁大头,条件是清帝退位。”
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参谋长李国忠猛地站起身:“这岂不是与虎谋皮?袁大头是什么人?北洋军阀的头子!
革命成果就这样拱手相让?”
"
正是如此。
"
唐启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孙先生此举,远离了革命初衷。
我们西南军政府,必须表明立场。”
《滇报》主编赵世荣推了推眼镜,谨慎地问道:“总督的意思是…”
唐启从文件夹中取出那叠手稿:“这是我准备的《告全国同胞书》,明日要在《滇报》头版全文刊登。
同时,通过我们的渠道,让西南四省所有主要报纸同步表。”
赵世荣接过手稿,快浏览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从惊讶变为震惊,最后定格在一种复杂的钦佩上。
"
总督,这篇文章…太犀利了。
"
赵世荣声音有些颤,“您先是祝贺革命成功,然后痛斥革新派背叛人民利益,将革命果实拱手让给旧势力…这会引轩然大波啊!”
"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唐启冷笑,“西南四省的革新派一直与我们作对,现在是时候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站在人民一边的。”
参谋部众人交换着眼色,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兴奋。
这是一步险棋,但若成功,滇省在西南的威望将无人能及。
"
总督,袁大头那边…"
年轻的参谋刘明远有些担忧。
唐启摆摆手:"
袁大头现在忙着和孙先生周旋,暂时顾不上我们。
等他有空回头时,西南的局面已经变了。
"
他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诸位,民国初立,群雄并起。
西南若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
会议结束后,唐启单独留下了赵世荣。
"
老赵,这篇文章的表要快,要广。
"
唐启压低声音,“同时,安排人手在茶馆、酒楼、学校等场所’偶然’讨论,引导舆论方向。”
赵世荣会意地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