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的成都平原,寒风刺骨。
唐启站在昆明军政府作战室的沙盘前,凝视着代表成都的那座微缩城池模型。
沙盘上,代表滇黔川联军的蓝色小旗已将那城池团团围住,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
"
报告总督,蔡将军前线急电!
"
副官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唐启的沉思。
唐启接过电报,眉头微蹙。
蔡将军在电文中再次请求动总攻:“成都守军士气低迷,我军士气正盛,请准予明日拂晓动总攻,一举拿下成都。”
他放下电报,走到窗前。
昆明的冬日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
二十五岁的唐启鬓角已见斑白,自武昌起义爆以来,这位滇省军政府总督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
回电蔡将军,"
唐启转身,声音沉稳,“继续执行围而不攻策略,加强传单攻势和心理战。
成都城内二十万百姓,不能让他们成为战火的牺牲品。”
副官犹豫道:“可是总督,蔡将军说赵尔巽正在加固城防,拖延下去恐怕…”
"
我自有安排。
"
唐启打断他,从抽屉中取出一份密函,“立即派人将这个交给’利剑小队’的方队长。”
作战室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争论声。
门被推开,军政府参谋长林觉民带着几位军官大步走入。
"
总督!
"
林觉民面色凝重,“前线将领们对围而不攻的策略颇有微词。
成都城墙坚固,守军粮草充足,长期围困恐对我军不利。”
唐启示意众人坐下,自己则站在沙盘前,用细长的指挥棒轻点成都周边。
"
诸位请看,成都虽被围困,但赵尔巽手中仍有精锐新军八千,加上旗兵和巡防营,总兵力不下五千。
强攻必会造成重大伤亡。
"
唐启的指挥棒在沙盘上划出一个圈,“更重要的是,城内二十万百姓。
一旦开战,炮火无眼。”
军需处长刘明远忍不住插话:“可我们的粮草补给线拉得太长,黔省山路难行,若拖延至开春…”
"
所以我们要双管齐下。
"
唐启放下指挥棒,从桌上拿起一叠传单样本,“这是昨日刚从印刷厂送来的新传单,上面详细列举了清廷的腐败无能,以及各省独立后的新政成果。
明日凌晨,用气球送入城中。”
林觉民接过传单细看,眉头渐渐舒展:“心理战确实重要,但赵尔巽老奸巨猾,恐怕不会轻易动摇。”
唐启嘴角微扬:“所以还有第二步棋。
利剑小队’已经潜入成都三日,正在接触新军标统周骏。”
作战室内一片哗然。
周骏是成都新军实际指挥官,若能策反他,成都可不攻自破。
"
此事机密,仅限于在座诸位知晓。
"
唐启压低声音,“周骏曾在日本留学,与蔡将军有同窗之谊,对革命早有同情。
只是碍于家眷被赵尔巽控制在将军衙门,不敢轻举妄动。”
林觉民眼中闪过亮光:“所以总督坚持围而不攻,是为了给策反争取时间?”
唐启点头:“强攻是下策,智取方为上策。
传令前线,加强夜间骚扰战术,让守军不得安宁。
同时,在四门设立粥棚,允许城中百姓出城领粮。”
"
这…"
刘明远面露难色,“我们的军粮也不宽裕。”
唐启坚定地说:“宁可我们士兵少吃一口,也不能让成都百姓饿死。
记住,我们革命是为了救民,而非害民。”
会议结束后,唐启独自留在作战室。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家书,是自己的伯父从大理老家寄来的。
信中提及家乡因战乱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艰难。
唐启轻叹一声,将信纸贴近胸口。
"
总督,蔡将军又来电了。
"
副官再次匆匆进来。
唐启展开电报,蔡将军的措辞比先前更加激烈:“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