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觉得缺少灵魂人物来执行。”
李根源接过文稿,在灯下细细阅读。
唐启注意到他修长的手指微微颤抖,镜片后的眼睛越来越亮。
"
全民教育…义务教育…夜校扫盲…少数民族教育"
李根源轻声念着,突然抬头,“大人当真要在云南推行这些?”
"
不仅推行,而且要快。
"
唐启坚定地说,“教育不兴,革命成果终将付诸东流。
我想请你兼任少数民族教育委员会总长,保护和传承各族文化。”
李根源沉默良久,书房里只有烛火轻微的噼啪声。
最终,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总督大人可知,五年前我在日本留学时,曾立誓要以教育救国?”
唐启点头:“正因如此,我才来找你。”
"
好。
"
李根源重新戴上眼镜,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答应你。
但有个条件——教育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受军事开支挤占。”
"
我以人格担保。
先给你一千万银元修建基础小学,后续每个月不少于5o万银元"
唐启郑重承诺。
(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开支也就1o个银元不到)
贵阳城外,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
蔡锷的指挥部里,军官们正在做最后的战前部署。
"
报告协统,73标已就位,随时可以封锁北门。
"
传令兵快步进来报告。
朱培德搓了搓手:“老师,天快亮了,下令吧。”
蔡锷看了看怀表,凌晨四点三十分。
他深吸一口气:“传令各部,按计划行动。
记住,尽量避免与平民冲突,重点控制衙门、军械库和电报局。”
命令迅传达下去。
朱培德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老师,关于张百麟那些人…”
"
先礼后兵。
"
蔡锷整理着军装领口,"
如果他们愿意合作,共治黔省;若执意对抗…"
他停顿了一下,“就按你说的,送去昆明让唐总督处理。”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贵阳城南门突然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
但这并非进攻的信号——蔡锷早已安排内应在城内制造混乱。
果然,守军被突如其来的"
内乱"
吸引了注意力,城南防线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
就是现在!
"
蔡锷一声令下,潜伏在城外的部队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缺口。
与此同时,昆明讲武堂的操场上,晨训的号角刚刚响起。
唐启与李根源并肩站在校场高台上,看着学员们整齐列队。
"
李总办,不,现在该称你为李教育长了。
"
唐启微笑道,“从今天开始,云南的教育事业就交给你了。”
李根源望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声音有些哽咽:“唐总督放心,李某必当竭尽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吗?”
唐启点点头,目光越过校场,望向更远的群山。
他知道,此刻蔡锷的部队应该已经攻入贵阳城。
军事胜利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是此刻站在他身边的这位教育家,以及千千万万即将走进教室的孩子们。
贵阳城内的战斗出乎意料的顺利。
新军标统袁义保果然如历史记载般保持中立,巡防营的抵抗也很快瓦解。
当蔡锷骑马进入巡抚衙门时,沈瑜庆已经带着几个亲信仓皇逃走。
"
报告协统,南、北门已被完全控制,城内主要据点都在我们手中。
"
朱培德兴奋地报告,“张百麟派人来问,能否与您面谈。”
蔡锷摘下军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请他过来吧。
记住,以礼相待。”
当日下午,贵阳城头的大清龙旗被降下,一面崭新的旗帜冉冉升起。
几乎在同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