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省的天空在重九起义后的第三天格外晴朗,仿佛连老天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新生而欢欣。
昆明城内的总督府前,士兵们正在更换新的旗帜,那面印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镰刀锤子的血红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唐启站在总督府的露台上,手里捏着刚刚拟好的全国通电文稿。
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白,纸张边缘已被汗水浸湿。
这份通电一旦出,便再无回头之路。
"
唐总督,还在犹豫?"
龙骧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一身戎装,腰间配剑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唐启转过身,嘴角扯出一丝苦笑:“龙老大人,通电一,你我便真成了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了。”
龙骧大步走到他身旁,目光坚定如铁:"
自虎门事件以来,我也深知朝廷腐朽无能,列强蚕食鲸吞。
今滇省若不奋起,终将沦为他人鱼肉。
"
他拍了拍唐启的肩膀,“唐总督既有此才略办厂建军,何故此刻踌躇?”
"
非是踌躇。
"
唐启深吸一口气,望向远处连绵的群山,“只是想到通电之后,滇省八百万百姓的性命便系于我一人之手,心中不免沉重。”
龙骧闻言,直接从厅内走出,去到门外,这位前总督如今已是唐启军中军的重要一员。
不一会,他手中捧着印信,郑重地递给唐启:“唐总督,滇省上下,皆仰仗于你了。”
唐启接过沉甸甸的印信,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责任。
他不再犹豫,对身旁的书记官道:“立即出通电,通告全国!”
通电一经出,全国震动。
北京紫禁城内,摄政王载沣将电报狠狠摔在地上:"
反了!
都反了!
龙骧这个老匹夫,竟敢背叛朝廷!
"
他面色铁青,转向军机大臣,“立即调集川、黔、桂三省兵力,剿灭滇省叛军!”
“摄政王,川、黔、桂均有叛军作乱,无力平叛。”
一边的军机大臣回复道。
上海租界内,各国领事馆的电报机响个不停。
英国领事皱着眉头读完电报,对同僚道:"
这个唐启是什么人?怎么不是蔡锷当总督?"
法国领事耸耸肩:“中国人总是出人意料。
不过滇省独立,我们的缅甸的鸦片贸易怕是要受影响。”
革新派内部也炸开了锅。
黄兴在东京拍案而起:"
滇省起义本是好事,为何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唐启当总督?蔡松坡为何屈居人下?"
宋教仁沉思片刻:“或许其中另有隐情,我们不妨先观望。”
昆明城内,唐启对这些外界反应充耳不闻。
他正站在城郊一片空地上,面前是刚刚奠基的化肥厂工地。
几个穿着学生制服的年轻人局促地站在一旁,他们是唐启从昆明学堂抽调来的学生。
"
总督大人,我们…我们真的不懂化肥生产。
"
为的学生鼓起勇气说道,声音因紧张而微微抖。
唐启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搓捻:"
滇省山多地少,粮食产量一直不足。
若能用化肥提高亩产,百姓就能吃饱肚子。
"
他抬头看向学生们,“你们是滇省未来的希望,不会可以学。”
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瘦弱学生突然开口:“我在德国人的化学书上看到过氮肥的制作方法,需要合成氨…”
唐启眼睛一亮:“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林墨,昆明学堂乙班。”
"
好!
"
唐启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林墨,从现在起,你负责化肥厂的技术指导。
需要什么设备、原料,直接向我汇报。”
林墨惊讶地张大嘴:“可、可我只是个学生…”
"
学生怎么了?"
唐启笑道,“我之前也不过是个学生。
这世道,能做事的人就是人才。”
与此同时,龙骧正在滇西推行土改政策。
他在大理城外的赵家庄遇到了第一个硬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