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秋夜带着几分凉意,唐启站在郊外秘密军火库的门口,呼出的白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对身后的警卫员点了点头。
“开门吧。”
沉重的铁门出沉闷的声响,缓缓向两侧滑开。
昏黄的灯光从门缝中渗出,照亮了唐启坚毅的面容。
他迈步走入,扑面而来的是机油、钢铁和火药混合的特殊气味,这是属于军人的味道,是革命的味道。
"
少爷,您来了。
"
军械工程师林志远快步迎上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滇一式步枪的第三批已经下线了,您要不要看看?”
唐启点点头,跟着林志远穿过几道戒备森严的走廊。
沿途的守卫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心腹,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
现在总产量多少了?"
唐启低声问道。
"
回少爷,已经完成了一万五千一百二十三支,额完成了预定目标。
"
林志远的声音里带着自豪,“按照您的要求,全部根您提供的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图制造,测试过程中,还根据我们士兵的使用习惯做了些改良。”
唐启的嘴角微微上扬。
三个月前,当他拿出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图纸时,他就知道这是改变战局的关键。
云南地处偏远,武器补给困难,半自动步枪的火力优势将极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军火库深处的生产车间灯火通明,几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
唐启站在观察台上,俯视着下面的场景。
机械的轰鸣声中,一支支崭新的步枪被组装完成,工人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
撞针的材质问题解决了吗?"
唐启突然问道。
林志远的表情僵了一瞬:“这个根据您提供的炼钢技术,滇一式已经可以连续射击过五千。”
唐启的眼神陡然锐利起来:“变局在即,撞针一定要合格。
我不想到时候士兵们手里的枪变成烧火棍。”
"
是!
所有枪支部件,组装前都会质检,全部符合要求。
"
林志远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离开生产线,唐启来到测试场。
几名士兵正在试射新下线的步枪。
清脆的枪声在密闭的空间内回荡,震得人耳膜胀。
"
报告少爷!
"
一名满脸硝烟的士兵跑过来敬礼,“滇一式射击测试完毕,平均每分钟可射四十,精度良好,后坐力比汉阳造小得多!”
唐启接过士兵递来的步枪,沉甸甸的手感让他感到踏实。
他熟练地拉动枪栓,瞄准远处的靶子,扣动扳机。
“砰!”
靶心应声而穿。
"
好枪。
"
唐启满意地点点头,将步枪还给士兵,“继续测试,记录每支枪的射击数据,我要确保没有一支次品流到前线。”
离开军火库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
唐启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对等候多时的副官说道:“通知周家少爷周天,我要见他。”
半小时后,财务总管周天匆匆赶到唐启的临时办公室。
这个精瘦的中年男人抱着一摞账本,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
唐少爷,这是最新的收支报表。
"
周天将账本摊开在桌上,“青霉素的销售比预期好得多,特别是通过缅甸那条线,英国人简直抢着要。”
唐启快浏览着数字:“六万根小黄鱼?”
"
准确说是六万两千三百根。
"
周天压低声音,“按市价折算,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大洋。”
唐启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这笔钱足够装备两个整编师,但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必须精打细算。
“粮食储备呢?”
"
八十万吨,分散在十七个秘密粮仓。
"
周天翻到另一页,“按照五万人的标准,足够支撑六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