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那边的技术攻关,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阴霾后,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
负责尝试用石炭(煤)替代木炭的工匠小组,最初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直接燃烧石炭,不仅烟大呛人,火焰不稳定,更麻烦的是,那刺鼻的硫磺味儿极重,冶炼出来的生铁脆得像饼干,根本没法用来打造火铳铳管,一敲就裂。
几个老工匠愁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围着那冒着黄烟、散发着怪味的炉子直转悠。
叶明也没给他们太大压力,只是定期过来看看,问问进展,鼓励他们多尝试不同的方法。
转机来自于一个平日里不太起眼的年轻工匠。他老家是山西的,那边很多人用石炭取暖。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好炭,就用一种土法子,把普通的石炭在窑里闷烧几天,去掉些烟气,烧出来一种银灰色、多孔而坚硬的“焦炭”,烧起来火旺烟少。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这个法子说了出来。小组里的人虽然将信将疑,但死马当活马医,立刻动手砌了个简易的焦炭窑进行试验。
当窑门打开,看着那一块块银灰色、拿着略显轻飘的焦炭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
将其投入特意改造过的小高炉中点燃,火焰果然变得稳定而炽烈,最关键的是,那恼人的黄烟和硫磺味大大减轻了!
经过几次调整配比和燃烧工艺,用焦炭冶炼出来的生铁,质量明显提升,虽然比起最上等的木炭铁还有差距,但已经达到了制造火铳零件的标准要求,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消息传到叶明耳朵里,他立刻赶到工坊,亲眼看着那泛着金属光泽的铁水流出,激动地用力拍了拍那年轻工匠的肩膀:“好!太好了!你立了大功!记头功!名字,你叫什么?”
年轻工匠受宠若惊,脸涨得通红:“回……回院判大人,小的叫石……石柱。”
“石柱!好名字!从今天起,你就是焦炭坊的匠头!薪酬翻倍!你们小组所有人,这个月赏银加倍!”叶明大声宣布,引得工坊内一片欢腾。
焦炭的成功炼制,意味着新军和工坊在能源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不再完全受制于木炭供应商的掣肘。
虽然焦炭炼钢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无疑是打破资源封锁的关键一步。叶明立刻下令,在西山附近选址,大规模建造焦炭窑,同时继续研究如何用焦炭炼制出更优质的钢材。
---
解决了工坊的燃眉之急,叶明心情稍缓,这日晚膳时分,难得地准时回到了国公府。
饭厅里灯火通明,气氛却不如往日轻松。父亲叶凌云竟然也在座,他通常都在军营用餐,难得回家一趟。
大哥叶秋还在北境,座位空着。二哥叶风眉头微蹙,似乎有心事。连平日里活泼的小妹叶瑾,也察觉到了气氛不对,安静地小口吃着饭。
母亲李婉清看着丈夫和儿子们,轻轻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今日我入宫,太后娘娘言语间,似乎对近来朝中一些‘新政’颇有微词,尤其提到了军中考核,说是有违祖制,恐寒了老臣宿将之心。”
叶凌云冷哼一声,声如洪钟:“妇人之见!军中之事,她懂什么?寒心?真正寒心的是那些有能力却无门路报国的将士!明儿做得对!”
叶风放下筷子,接口道:“爹,娘,恐怕不只是太后娘娘的意思。今日在户部,几个平日里还算中立的官员,话里话外也在暗示,新军耗费太过,已引起诸多不满。我怀疑,是有人故意在太后和朝臣间煽风点火。”
叶明默默地吃着饭,心里清楚,这是靖王势力开始从更高层面施加压力了。
利用太后和部分守旧老臣的影响力,在道德和祖制上否定新军改革,这一招比单纯的物资封锁更狠,更难以直接对抗。
就在这时,管家叶福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面色凝重,手里捧着一份公文。
“国公爷,二少爷,三少爷,刚收到的北境八百里加急军报!”叶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那份军报上。叶凌云一把接过,撕开火漆,快速浏览起来。他的脸色随着阅读,变得越来越难看,最终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哐当作响!
“混账!欺人太甚!”
“爹,怎么了?”叶风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