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地摇摇头:“老团长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走吧,赶紧去兵工厂,正事要紧。”
两人加快脚步,很快抵达了戒备森严的黄崖洞兵工厂入口。
早已得到消息的刘明远厂长和周师傅带着几位骨干,已经等在洞口了。
“东明!可算把你盼来了!”刘明远激动地迎上来,紧紧握住方东明的手,“一路辛苦!”
周师傅更是眼眶都有些发红,声音哽咽:“方厂长,您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咱们这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其他老师傅们也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欢迎和期盼,气氛热烈而真诚。
方东明心中温暖,笑着说道:“刘厂长,周师傅,各位老师傅,大家辛苦了。
我这点路程不算什么。咱们也别客套了,情况旅长在电报里说了个大概,具体卡在哪儿了?带我去看看!”
刘明远连忙说:“东明,你刚赶到,先休息一下,喝口水……”
“不用休息,”方东明摆摆手,语气坚决,“时间不等人。直接去车间吧。”
刘明远知道方东明的脾气,也不再坚持,立刻带着他走向那个熟悉的研发车间。
一进车间,方东明的目光就被工作台上一门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火炮吸引了过去。
那修长的炮管、复杂的炮闩结构,正是日军的主力山地作战火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就是它了,”刘明远指着那堆零件,眉头紧锁,“我们拆解研究了一段时间,基本结构摸清了,仿造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但是,有几个关键问题。”
周师傅接口道,语气沉重:“首先是重量。全炮接近一吨,机动性太差,需要骡马牵引,对咱们现在的后勤压力很大。
其次是射程,最大射程才六公里多,比不上鬼子的野炮。
最关键的是炮弹,75毫米山炮炮弹生产难度大,成本高,以咱们现在的产能,很难保障大规模作战的消耗。”
方东明静静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零件,大脑飞速运转。
他走上前,拿起一根炮管复进簧掂量了一下,又仔细观察了炮闩的结构。
良久,他放下零件,缓缓摇了摇头。
刘明远和周师傅心里都是一沉。周师傅急切地问:“方厂长,难道……连您也觉得没法子?”
“不,不是没法子仿造。”方东明抬起头,看着众人,语气沉稳而清晰。
“仿造,以我们现在的基础,花时间,下力气,或许能搞出来。但我认为,我们可能走错方向了。”
“走错方向?”众人都是一愣。
“对。”方东明走到一块临时充当黑板的水泥墙前,拿起一块石灰头,“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八路军现阶段最需要什么样的火炮?”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划拉着:“第一,必须是步兵能够伴随进攻的,重量要轻,机动性要强。
像四一式这种需要骡马伺候的,不适合我们频繁转移、穿插敌后的作战特点。”
“第二,威力要足够,至少要能敲掉鬼子的土木工事、机枪堡垒,甚至威胁一下薄皮的装甲车。”
“第三,结构要相对简单,便于生产,便于前线维护,弹药补给也要相对容易。”
他每说一点,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关键词:轻便、伴随、攻坚、易产、易补。
“大家看看,”方东明指着黑板,又指了指那堆四一式山炮的零件,“这四一式,除了威力尚可,哪一点符合我们的需求?”
车间里一片寂静,老师傅们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又看看那复杂沉重的山炮零件,都陷入了沉思。
刘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周师傅紧皱的眉头也稍微舒展了一些。
“那……方厂长,您的意思是?”刘明远问道。
方东明目光炯炯,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陌生的名词:“我认为,我们应该转换思路,尝试研发一种全新的武器——火箭筒。”
“火箭筒?”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
“对,火箭筒!”方东明语气肯定,开始详细解释,“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单兵或者小组使用的,能够发射火箭弹的筒子。”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