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撒在搬东西上,弄得咣咣直响。
“都静一静!”方东明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走到窑洞中间,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而沮丧的脸。
“才失败几次?就蔫了?想想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想想前线战士们手里那些拉不响火的手榴弹!
想想他们因为缺子弹,看着鬼子冲上来只能挺刺刀!我们多耽误一天,他们就得多流一天的血!”
他拿起一个铸造失败的弹体,指着上面的孔洞:“有气泡?那就改进砂型,加强浇铸前的排气!
重量不均?那就做更精细的秤,定下标准,一片一片地称,一片一片地磨!
机器不稳?那就加固基础,调整转速,一遍不行就十遍,直到摸透它的脾气!”
“我们是在创业!白手起家!要是那么容易,小鬼子还能嚣张到今天?”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灼热的信念,“失败怕什么?总结经验,再来过!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一百次!直到成功为止!”
他的话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众人心中。周师傅猛地站起身:“厂长说得对!老子跟这铁疙瘩较了一辈子劲,就不信啃不下它!再来!”
小郑也红着眼睛:“俺们再磨!就不信磨不出一模一样的翼片!”
窑洞里的气氛重新活络起来,失败的阴霾被一种更坚韧的斗志所取代。
方东明走到引信试验台前,拿起那个失败的引信,仔细拆解,反复观察。魏大勇默默递上一杯热水。
方东明接过来喝了一口,目光依旧死死盯着那细小的击针和簧片。
忽然,他眼神一凝:“击针的材质太软,撞击时自身发生了形变,卸掉了部分力量。
而且簧片的力量计算可能有问题,不是不够,是击发瞬间的加速度不够。”
他立刻翻找材料,找到一小段缴获的鬼子摩托车气门杆,材质极硬。“用这个试试!重新绕制簧片,增加预紧力!”
又是两天不眠不休的调试和改进。
终于,在一个傍晚,第一根经过反复校准、膛线均匀光滑的60毫米炮管试制成功!
第一组六片重量、角度几乎完全一致的弹尾翼片打磨完成!第一批经过改进砂型、精心浇铸的弹体毛坯出炉!
而那个采用气门杆做击针、重新调整了簧力的新引信,也在模拟试验中成功击发了底火!
虽然只是零部件,但巨大的进展让所有人欣喜若狂!
接下来是更紧张的组装。炮管与带击针的炮尾座钣金件用粗螺纹连接,再安装上简易的两脚架和瞄具。
炮弹体填充上黑火药和碎铁片混合的炸药,装上引信,最后铆接上弹尾翼片组。
一门看起来还十分粗糙,甚至有些丑陋的60毫米迫击炮和五发同样粗糙的炮弹,静静地躺在众人面前。
所有的工人和技术员都围了过来,呼吸粗重,目光炽热。魏大勇也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这根“铁管子”。
方东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和忐忑。他亲自检查了一遍火炮和炮弹的每一个连接部位。
“老周,小郑,带上炮和炮弹,我们去试炮场。”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干涩。
所谓的试炮场,不过是山后一片相对开阔的洼地。得到消息的刘明远厂长也匆匆赶来,神情紧张而期待。
炮被架设起来。方东明亲自操炮,根据简陋的瞄具大致设定了一个射向。
周师傅将一枚炮弹小心翼翼地递给他。
这一刻,万籁俱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方东明接过炮弹,手感沉甸甸的。他再次看了一眼炮弹尾部那手工打磨的翼片,然后屏住呼吸,将炮弹从炮口轻轻滑入。
炮弹沿着光滑的膛线下滑,底火撞针……“嗵!”一声沉闷的巨响在山谷间回荡!
炮弹冲出炮口,向着预定的目标区域飞去。
时间仿佛变得无比漫长。所有人都伸长脖子望着天空。
几秒钟后,远处预定的荒坡上,猛地腾起一团不大的烟尘!
紧接着——“轰!”
一声爆炸声清晰地传来!
虽然威力看起来不
